心经网
标题

第三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

来源:心经网作者:五百大阿罗汉等 造时间:2019-06-04 17:39:10
第三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之六如契经说。有二遍知。谓智遍知及断遍知。乃至广说。问何故作此论。答为广分别契经义故。谓契经说有二遍知。谓智遍知及断遍知。契经虽作是说。而不广辨其义。彼是此论所依根本。彼所不说者此皆应说之。复次前说断知诸取。而未分别断知取义。今欲分别故作斯论。云何

第三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

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之六

如契经说。有二遍知。谓智遍知及断遍知。乃至广说。问何故作此论。答为广分别契经义故。谓契经说有二遍知。谓智遍知及断遍知。契经虽作是说。而不广辨其义。彼是此论所依根本。彼所不说者此皆应说之。复次前说断知诸取。而未分别断知取义。今欲分别故作斯论。云何智遍知。答诸智见明觉现观。是谓智遍知。此中诸名同显一义。以本论主于诸字义得善巧故作种种说。谓对治无知故名智。对治恶见故名见对治无明故名明。对治邪觉故名觉。对治邪现观故名现观。问此中为说何等智等名智遍知。有作是说。唯说无漏说现观故。所以者何。非世俗智可名现观。复有说者。通说有漏无漏智等名智遍知。所以者何。遍知诸法。契经多说世俗智故。问岂世俗智亦名现观。答明了观察是现观义。世俗智中。有能明了观察法者亦名现观。非唯无漏得现观名。故城喻经作如是说。我未证得三菩提时。如实现观生缘老死。非未证得三菩提时已有观缘起。真实无漏智可名现观。由此故知有世俗智亦名现观。问何等世俗智亦名智遍知。答除胜解作意相应世俗智。余闻思修观自共相。诸世俗智极明了者亦得名现观。亦名智遍知。闻所成慧者。如观十八界自共相等。思所成慧者。如持息念四念住等。修所成慧者。如暖顶忍世第一法等。此及无漏慧俱名智遍知。云何断遍知。答诸贪永断。嗔痴永断。一切烦恼永断。是谓断遍知。问于所缘境能遍知故立遍知。名断无所缘及遍知用何故名遍知。答断是智果故亦名遍知。

如阿罗汉。是解果故亦说名解。天眼天耳是通果故亦说名通。内六处等是业果故说名故业。此中亦尔。断是智果亦名遍知。问修所断断是智果故。可说为遍知。见所断断既是忍果。云何名遍知。尊者僧伽茷苏说曰。此是慧果故名遍知。谓遍知有二种。一慧为性。二智为性。彼不应作是说。契经但说有二遍知。一智遍知。二断遍知。智遍知者智为自性。断遍知者断为自性。断是智果故名遍知。未曾有处说慧遍知。遍知是智作用名故。胁尊者曰。应说此断名舍遍知。弃舍生死得此断故。尊者妙音作如是说。应说此断名理遍知。见最胜法最胜义理。得此究竟最胜断故。此二所说皆不了义。俱不释断名遍知故。尊者佛护作如是说。断虽于境无遍知用。而约相说亦名遍知。如过去未来眼。虽不见色而约相说亦得名眼。耳乃至意诸心所等。应知亦然。此亦如是。断是智相故名遍知。彼说非理。所以者何。此断恒无遍知用故。有余师说。忍所断断是世俗智果故亦名遍知。彼说非理。欲界乃至无所有处。是事可尔。有顶地中见所断断。如何可说世俗智果。世俗智于彼无永断用故。又异生位用世俗道断下八地见所断时未名遍知。至见道位立遍知时无世俗智。如何说为世俗智果。复有说者。见所断断是无漏智。士用果故亦名遍知。谓无漏智为断欲界第六无间道证一来果时。通得三界见所断断。欲界六品修所断断为一来果。用无漏智为断。欲界第九无间道证不还果时。通得三界见所断断。及得欲界修所断断。为不还果。金刚喻定现在前时通得三界见修所断断。为阿罗汉果。是故彼断亦名遍知。彼亦不应作如是说。见道六遍知应非遍知故。应作是说。忍是智眷属。是智种族故亦名为智。断是彼果故名遍知。如乔答摩种中生者名乔答摩。此亦应尔。问一身见断亦名遍知。何缘乃说诸贪永断。乃至一切烦恼永断名断遍知。答虽一结断亦名遍知。然此中说圆满遍知。一切结尽方名圆满断遍知故。

复次世尊。或时于智说遍知声。或时于断说遍知声。于智说遍知声者。如伽他说。

儒童贤寂静能益诸世间

有智能遍知贪爱生众苦

有智言应作不作不应言

智者应遍知有言无作者

多求王因缘是此颂根本。谓昔有王名曰多求。禀性凶暴贪求无厌。劫夺国人所有财宝。于是臣佐议共退之。以其次弟绍继王位。时多求王至国边邑。编草作屦以自存活。如是多时。弟王忽忆。问诸臣曰。大兄何在。诸臣答言。闻在边邑作屦自活。王闻忧恼作是思惟。兄既如是。我今何用居王位耶。即时召来封以一邑。人多附彼食便不供。如是更封二邑三邑乃至半国。犹故无厌。遂复兴兵杀弟自立。时天帝释知已念言。今此恶王不识恩义。我今应往诳而恼之。遂自化作婆罗门像。戴帽披苫执瓶持杖。至彼王所作吉祥言。赞叹咒愿在一面立。王言。梵志。从何所来。婆罗门言。从大海外。王言。海外有何事耶答言。我见有一国土。安隐丰乐多诸人众。奇珍异宝充满其国。王言。我力可得彼不。婆罗门言。往必可得。王复问言。谁相导引。答言。我能。王言。几日当可进途。婆罗门言。却后七日。言已便去。时多求王招集兵众。办诸资具至第七日。严驾将行。觅婆罗门竟不能得。王遂忧恼作是念言。彼若来者当得大利。坐失彼故所期不获遂入忧室烦冤而坐。举国无人解其愁毒。时释迦菩萨生彼国中大婆罗门村。少因缘故来至王都。闻如是事心生悲愍。谓诸臣曰。吾能解王心中愁结。诸臣欢喜引至王前。以吉祥言赞叹咒愿在一面立。为王宣说义品伽他。

趣求诸欲人常起于悕望

所欲若称遂心便大欢喜

趣求诸欲人常起于悕望

所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

如是次第为王尽说彼义品中呵欲颂已。即时菩萨自离欲染。王闻遂解心中忧毒。即为菩萨而说初颂。儒童贤寂静。乃至广说。此颂义显无劳分别。菩萨为王说第二颂。有智言应作。乃至广说。此颂前半呵责帝释。谓有智者说许他言必定应作。若不欲作便不应言。后半责王。谓有智者应当遍知若有发言而不作者欲相扰恼。然无实事。王何专直信彼虚言。谁当有能海外来者。谁复能往海彼岸耶。愿王勿求分外之事。于断说遍知声者。如契经说。佛告苾刍。当为汝说所遍知法遍知自性能遍知者。所遍知法。谓五取蕴。遍知自性。谓贪永断。嗔痴永断。一切烦恼永断。能遍知者。谓阿罗汉诸漏永尽。不执如来死后有等不应记法。此中所遍知法谓五取蕴者。问依何遍知而作是说。为智遍知。为断遍知。设尔何失。若依智遍知说。则应说一切法为所遍知。何故但说五取蕴。是若依断遍知说亦不应理。以五取蕴通二遍知。所遍知故不应但说依断遍知。有作是说。此中但依智遍知说。问若尔则应说一切法为所遍知。何故但说五取蕴是。答如四谛中。但说苦谛为应遍知。彼释所以即是此因。有余师说。此中但依断遍知说。问此五取蕴通二遍知。所遍知故不应但说依断遍知而作是说。答如四谛中。但说灭谛是应作证。释彼所以即是此因。此中复有一不共因。谓断遍知唯于取蕴可得。非余遍知自性。谓贪永断嗔痴永断一切烦恼永断者。问余契经说。一切行断离灭名断离灭界。一切行者。即是一切有漏之法。何故此中但说一切烦恼永断名断遍知。答彼经了义是无余说。此不了义是有余说。谓世尊说。烦恼为先诸有漏法皆永断故。复次以诸烦恼难断难破难可超越故偏说之。复次以诸烦恼多诸过患。迷失正理障碍涅槃及诸圣道。是故偏说。复次以诸烦恼是自性断断已不成就。余有漏法非自性断断已犹成就。是故偏说烦恼永断。复次以诸烦恼正与圣道展转相违。余有漏善无覆无记即不如是是故偏说。如灯与闇展转相违。非器油炷。然灯生时正能破闇。亦令器热油尽炷燋。如是圣道与诸烦恼互相违故。圣道现前正断烦恼。亦令所余有漏法断。彼与烦恼同对治故能遍知者谓阿罗汉。乃至广说。问有学亦是能遍知者。何故但说阿罗汉耶。答就胜说故。谓无学法于诸法中。最为殊胜。无学补特伽罗于诸补特伽罗中最为殊胜。是故偏说。复次学虽遍知未能遍断。无学遍知亦能遍断。是故偏说。复次此中但说断遍知者。无学于此圆满究竟。有学不尔。是故偏说。复次以遍断故名断遍知。有学不尔。是故不说。复次前说一切烦恼永断名断遍知。今说成就此遍知者唯阿罗汉。诸归依佛者何所归依乃至广说。问何故作此论。答为于非所归依处起归依想者。显示真实归依处令舍彼归此。如契经说。

众人怖所逼多归依诸山

园苑及丛林孤树制多等

此归依非胜此归依非尊

不因此归依能解脱众苦

诸有归依佛及归依法僧

于四圣谛中恒以慧观察

知苦知苦集知永超众苦

知八支圣道趣安隐涅槃

此归依最胜此归依最尊

必因此归依能解脱众苦

复次。为于归依有愚惑者。令得正解无犹豫故。谓或有谓。归依佛者。归依如来头项腹背。及手足等所合成身。今显此身父母生长是有漏法非所归依。所归依者谓佛无学成菩提法即是法身。或复有谓。归依法者归依三谛。或善不善无记等法。或为苾刍所制学处。谓此应作不应作等。今显此法。有为有漏非所归依。所归依者。谓唯灭谛爱尽涅槃。或复有谓。归依僧者。归依四姓出家之僧。今显此僧威仪形相。皆是有漏非所归依。所归依者。谓成僧伽学无学法。由此因缘故作斯论。诸归依佛者。何所归依。答若法实有现有想等想施设言说。名为佛陀归依彼所有无学成菩提法名归依佛。此中若法实有者。显实有佛体以法为自性。此言为遮。或有谓。佛但名但想但假施设无有实体。现有者。显佛体如现实有非曾有。等想者显缘佛想等。想者显此想一切共起。施设者谓依想施设名。言说者谓依名言说转。问若彼无学成菩提法是真佛者。契经所说当云何通。如说。长者何名为佛。谓有释子剃除须发披服袈裟正信出家。具一切智是名为佛。答以所依身显能依法。故作是说于理无违。问若尔恶心出佛身血。何故彼得无间罪耶。答坏所依身。令能依法亦随坏故。得无间罪。复次彼缘无学成菩提法。起恶心故得无间罪。谓彼憎恶无学法故损害佛身得无间罪。非但起心欲出身血。诸归依法者何所归依。答若法实有现有想等想施设言说。名为达磨归依。如是爱尽离灭涅槃。名归依法。此中若法实有者。显实有涅槃。此言为遮有作是说。唯众苦灭说名涅槃非实有体。欲显涅槃实有自体故作是说。现有者。显涅槃如现实有非假说有。余如前释。有本但言。归依爱尽离灭涅槃名归依法。不说实有现有等言。斯有何义。谓涅槃体寂灭离相。想名言说所不及故。无有于中执为非有。此不应理。邪见拨无寂灭涅槃现可得故。此但应说。诵者遗忘。诸归依僧者何所归依。答若法实有现有想等想施设言说。名为僧伽归依。彼所有学无学成僧伽法。名归依僧。此中若法实有者。显实有僧体以法为自性。此言为遮或有谓。僧但名但想但假施设无有实体。现有者。显僧体如现实有非曾有等。余如前释。问何者所归依。何者能归依。归依是何义。答所归依者。谓灭谛全道谛少分。谓除菩萨二无漏道。及除独觉三无漏道。所余道谛是所归依。能归依者。有说。是名等。有说。是语业。有说。亦身业。有说。是信。应作是说。是身语业及能起彼心心所法。并诸随行如是善五蕴是能归依体。归依义者。谓救护义。是归依义问若救护义是归依义。天授亦曾归依三宝。云何复堕无间地狱。答诸有归依佛法僧宝。不破学处。不犯律仪。不越法则。便能救护。彼破学处。毁犯律仪。违越法则。虽归依三宝而不为救护。譬如有人怖畏怨敌。依投国王请为救护。王谓之曰汝若常能不违我法不越我界。我能为汝常作救护。若违我法越我界者。我则不能。众生亦尔。怖畏恶趣及生死苦。归佛法僧若不毁戒。勤修道者便为救护。余则不尔复次随归依心上中下品。还蒙三宝尔所救护是故天授唯除地狱人趣一生。于余恶趣善趣生死得非择灭。岂非三宝救护彼耶。故救护义是归依义。问归依佛者为归依一佛。为一切佛耶。设尔何失。若归依一佛者。如何不是少分归依。若归依一切佛者。如何但言我归依佛。不言一切。契经所说复云何通。如说。我是胜观如来弟子。我是顶髻如来弟子。乃至我是能寂如来弟子。答应作是说。归依佛者。归依一切过殑伽沙数量诸佛。问若尔何故但言我归依佛。不言一切。答佛言总摄一切如来。种类同故以一言说问契经所说复云何通。如说。我是胜观弟子。乃至广说。答。随依彼佛出家见谛。即说我为彼佛弟子。此说依止不说归依。问归依法者。为归依自相续诸蕴灭。为归依他相续诸蕴灭。为归依无情数诸蕴灭耶。设尔何失。若但归依自相续诸蕴灭者。如何不是少分归依。若亦归依他相续等诸蕴灭者。如何但言我归依法。不言一切。又如何说救护义是归依义。他相续等诸蕴灭。于我无救护义故。答应作是说。归依自他相续及无情数一切蕴灭。问若尔何故但言我归依法。不言一切。答法言总摄一切法灭。种类同故以一言说。问他相续等诸蕴灭于我无救护义。何为归依。答彼虽于我无救护义。而彼于他有救护义。救护相等。故亦归依此依得说。

若依自性随有漏法有尔所故。自他所得灭无有异。我于一切有漏蕴中得离系故。一切灭于我皆有救护义。问归依僧者。为归依一佛弟子。为归依一切佛弟子耶。设尔何失。若但归依一佛弟子者。如何不是少分归依。若归依一切佛弟子者。如何但言我归依僧。不言一切。又契经说当云何通。佛告贾客。当来世有僧。汝亦当归依。答应说归依一切佛弟子。问若尔何故但言我归依僧。不言一切。答僧言总摄诸佛弟子。种类同故以一言说。问契经所说。复云何通。佛告贾客。乃至广说。答过去现在虽亦有余如来弟子而非现见。当来僧现见是故偏说。解憍陈那等世现见故。复次为显僧宝极难得故。谓佛虽出世间而僧犹未有故。复次未来世僧非现见。故佛偏说有令贾客等生渴仰故。复次现在过去虽有余僧。而佛欲显未来世中自有弟子。故作是说。复次经说亦言。即显亦有余佛弟子令彼归依。恐彼谓无未来僧宝故佛为说令亦归依。问何趣何处有此归依。答归依有二种。一与律仪俱。二不与律仪俱。与律仪俱者。唯在人趣三洲非余。不与律仪俱者通余趣处。问若不受归依而受律仪。彼得律仪不。有说不得。以受律仪者必依三归。以三归为门得律仪故。有说亦得。谓若不知三归律仪受之先后。或复忘误。不受三归者受得律仪。而授者得罪。若有憍慢不受三归但受律仪。彼必不得。问为要自起语表受归依者乃得归依。为他语表受归依者亦得归依。有作是说。要自语表受归依者乃得归依。问若尔契经所说当云何通。谓薄伽梵临涅槃时。阿难白佛。拘尸城中有诸力士及其眷属。皆共归依佛法僧宝。有作是说。佛神力故临涅槃时。寄他语表受三归者亦得归依。余时不得。要须自受。有余师说。尊者阿难先入拘尸城。为诸力士等受三归已。后方白佛。欲显世尊临般涅槃犹有无量受化弟子。故作是说。非由今时。阿师白佛。方得归依。复有说者。由他语表受三归者亦得归依。如迦尸迦女及余哑者等。寄他语表得归依故。

问有在母胎。或婴孩位。母等为受三归律仪。彼为得不。答彼无心故。虽俱不得然应为受。令彼后时顺修善故。谓彼长大若毁三宝。或造恶业。他便责言。汝在胎中或婴孩位。先既已受三归律仪。如何今时。轻毁三宝造诸恶业。彼闻惭愧。敬重三宝离诸恶业。复更受持。有此益故先应为受复次为令天神拥护彼。故母等为受三归律仪。谓为受已信敬三宝。诸天善神必拥护彼。不令横死不遭病难。问彼前生中修何善业。今在母腹或婴孩位。他便为受三归律仪。答彼前生中。恒乐赞叹三归净戒。亦劝无量百千有情。归依三宝及受净戒。或复施他受持三归律仪资具。令身获得如是善利。如契经说。归依佛者。不堕恶趣生天人中。受诸快乐。问现见世间归依佛者。亦堕恶趣或受众苦。何故世尊作如是说。答若增上心不顾身命。归依佛者得此善利。不说一切故不相违。有余师说。此依已得证净者说。不说一切。问佛依法生。法胜于佛。何故先说归依佛耶。答佛为教主。若佛不说法不显现。故先归佛。复次如有病者。先访良医。次求妙药。后觅看者。佛如良医。法如妙药。僧如善巧看服药人。故三归依如是次第。

杂蕴第一中无惭愧纳息第五之一

云何无惭。云何无愧。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。次应广释。问何故作此论。答为广分别契经义故。谓契经说。无惭无愧。虽作是说而不广办。云何无惭云何无愧。经是此论所依根本。彼所不分别者今应广分别之。复次为令疑者得决定故。谓此二法展转相似。世间有情。见无惭者言是无愧。见无愧者言是无惭。勿谓此二其体是一。今欲显示性相差别。令彼疑者得决定解。复次如是二法唯是不善。亦是施设不善胜因。如说。何缠相应心品一向是不善。谓无惭无愧。今显其相令速厌断。复次如是二法破坏世间。如世尊说。有二黑法能破坏世间。谓无惭无愧。今显其相令速厌断。

复次如是二法能令众生种种差别。如契经说。世间若无无惭无愧。无猪犬等种种差别。今显其相令速厌断故作斯论。云何无惭。答诸无惭。无所惭无异惭。无羞无所羞无异羞。无敬无敬性。无自在无自在性。于自在者无怖畏转是谓无惭。此本论主于异名义得善巧故作种种说。文虽差别而体无异。问此中所说差别名言。为显自性。为显行相为显所缘。有作是说。此显无惭自性。问若尔无惭行相云何。答如诸不善心心所法行相。此行相亦尔。所以者何。彼相应故。问无惭所缘云何。答四圣谛。有余师说。此显无惭行相。此行相对余应作四句。有无惭非无惭行相转。谓无惭作余行相转。有无惭行相转非无惭。谓无惭相应法。作无惭行相转。有无惭亦无惭行相转。谓无惭作无惭行相转。有非无惭亦非无惭行相转。谓若取此种类应说无惭相应法作余行相转。若不尔者应说除前相。如说转有四句。已转当转应知亦尔。如无惭行相有三四句诸余行相应知亦尔。问若尔无惭自性云何。答自体自相即彼自性。如说诸法自性即是诸法自相。同类性是共相。问无惭所缘云何。答四圣谛。复有说者。此显无惭所缘。谓诸无惭无所惭无异惭无羞无所羞无异羞者。说缘苦集谛。无敬无敬性无自在无自在性于自在者无怖畏转者。说缘灭道谛自性行相皆如前说。云何无愧。答诸无愧无所愧无异愧无耻无所耻无异耻。于诸罪中不怖不畏不见怖畏是谓无愧。此本论主于异名义得善巧故作种种说。文虽差别而体无异。问此中所说差别名言为显自性。为显行相。为显所缘。有作是说。此显无愧自性问若尔无愧行相云何。答如诸不善心心所法行相。此行相亦尔。所以者何。彼相应故。问无愧所缘云何。答四圣谛。有余师说。此显无愧行相。此行相对余应作四句。有无愧非无愧行相转。谓无愧作余行相转。有无愧行相转非无愧。谓无愧相应法作无愧行相转。有无愧亦无愧行相转。谓无愧作无愧行相转。有非无愧亦非无愧行相转。谓若取此种类。应说无愧相应法作余行相转。若不尔者应说除前相。如说转有四句。已转当转应知亦尔。如无愧行相有三四句。诸余行相应知亦尔。问若尔无愧自性云何。答自体自相即彼自性。如说诸法自性即是诸法自相同类性是共相。问无愧所缘云何。答四圣谛。复有说者。此显无愧所缘。谓诸无愧无所愧无异愧无耻无所耻。无异耻者说缘灭道谛。于诸罪中不怖不畏不见怖畏者说缘苦集谛。自性行相皆如前说。无惭无愧有何差别。答于自在者无怖畏转是无惭。于诸罪中不见怖畏是无愧。如是差别。问何故复作此论。答阿毗达磨说。此二法展转相应其相相似。今欲分别无惭无愧性相差别故作此论。谓于自在者无怖畏转是无惭。于诸罪中不见怖畏是无愧。复次不恭敬是无惭。不怖畏是无愧。复次不厌贱烦恼是无惭。不厌贱恶行是无愧。复次作恶不自顾是无惭。作恶不顾他是无愧。复次作恶不自羞是无惭。作恶不耻他是无愧。复次作恶不羞耻是无惭。作恶而傲逸是无愧。复次独一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。对他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。复次若对少人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。若对众人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。复次若对恶趣有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。若对善趣有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。复次若对愚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。若对智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。复次若对卑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。若对尊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。复次若对在家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。若对出家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。复次若对非亲教轨范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。若对亲教轨范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。复次若作恶时不羞天者是无惭。若作恶时不耻人者是无愧。复次于诸恶因不能诃毁是无惭。于诸恶果不能厌怖是无愧。复次贪等流是无惭。痴等流是无愧。是谓无惭无愧差别。如是二法唯欲界系。唯是不善。一切不善心心所法皆遍相应唯除自性。问无惭无愧既唯不善过患深重。何故不立随眠性中。答此二无有随眠相故。谓微细烦恼是随眠相。此二粗动故非随眠。复次猛利烦恼是随眠相。此非猛利故非随眠。复次若不数起起已长时相续烦恼是随眠相。此二数起起已不长时相续故非随眠。复次厚重烦恼是随眠相。此二轻薄故非随眠。复次习气坚固难灭烦恼是随眠相。如刚炭火所在之处热势难息此亦如是。此二习气嚣虚易灭故非随眠。如草叶火所在之处热势易息此亦如是。复次根本烦恼是随眠相。此二既是随烦恼摄故非随眠。是贪无明等流果故。

相关推荐
热点栏目
推荐阅读
1997年5月1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

1997年5月1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?公历1997年5月17日...

1997年5月20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20日出生的人五行缺

1997年5月20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?公历1997年5月20日...

1997年5月1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

1997年5月1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?公历1997年5月16日...

1997年5月2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2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

1997年5月2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?公历1997年5月29日...

1997年5月2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2日出生的人五行缺

1997年5月2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?公历1997年5月2日出...

最新文章
惊沙猎猎风成阵,白雁一声 惊沙猎猎风成阵,白雁一声

惊沙猎猎风成阵,白雁一声霜有信。古诗原文[挑错/...

惊风乱飐芙蓉水,密雨斜侵 惊风乱飐芙蓉水,密雨斜侵

惊风乱飐芙蓉水,密雨斜侵薜荔墙。古诗原文[挑错/...

惊回千里梦,已三更。起来 惊回千里梦,已三更。起来

惊回千里梦,已三更。起来独自绕阶行。古诗原文[挑...

惜衣有衣,惜食有食。 惜衣有衣,惜食有食。

惜衣有衣,惜食有食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]惜衣有衣...

惟人参之,性灵所锺,是谓 惟人参之,性灵所锺,是谓

惟人参之,性灵所锺,是谓三才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...

惜恐镜中春。不如花草新。 惜恐镜中春。不如花草新。

惜恐镜中春。不如花草新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]出自...

惜别伤离方寸乱。忘了临行 惜别伤离方寸乱。忘了临行

惜别伤离方寸乱。忘了临行,酒盏深和浅。古诗原文...

惊塞雁,起城乌,画屏金鹧 惊塞雁,起城乌,画屏金鹧

惊塞雁,起城乌,画屏金鹧鸪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...

惜恐镜中春。不如花草新。 惜恐镜中春。不如花草新。

惜恐镜中春。不如花草新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]出自...

惜寸阴者,乃有凌铄千古之 惜寸阴者,乃有凌铄千古之

惜寸阴者,乃有凌铄千古之志;怜微才者,乃有驰驱...

手机版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