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经网
标题

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五(之二)

来源:心经网作者:蒙叟钱谦益时间:2019-06-04 16:23:26
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五(之二) 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钞  【科】([○@●]三广引修证。即修行方便下。三大科之三。是中分七大科。一阿难请问圆根。二如来询诸圣众。三诸圣各说证门。四观音圆证耳门。五交光现瑞印可。六佛敕文殊简辨。七当机普会获益。尽六卷中经文。大文中。第二修行方便科。齐此。今初文四

 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五(之二)

 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钞

  【科】([○@●]三广引修证。即修行方便下。三大科之三。是中分七大科。一阿难请问圆根。二如来询诸圣众。三诸圣各说证门。四观音圆证耳门。五交光现瑞印可。六佛敕文殊简辨。七当机普会获益。尽六卷中经文。大文中。第二修行方便科。齐此。今初文四)。

  ([○@│]一阿难请问圆根四)。

  (CB17561一述解伸疑)。

  阿难及诸大众。蒙佛开示。慧觉圆通。得无疑惑。一时合掌。顶礼双足。而白佛言。我等今日。身心皎然。快得无碍。虽复悟知。一六亡义。然犹未达。圆通本根。

  (CB17561二叙迷遇佛)。

  世尊。我辈飘零。积劫孤露。何心何虑。预佛天伦。如失乳儿。忽遇慈母。

  【疏】慧觉圆通。由蒙开示。本根入路。未得通明。故今申敬。欲求达解。背觉合尘。名为孤露。萍游六道。故曰飘零。忽然邂逅。厕为堂弟。名预天伦。由斯遭遇。如子得母。法身可久矣。

  (CB17561三结愿彰益)。

  若复因此。际会道成。所得密言。还同本悟。则与未闻。无有差别。

  【疏】遭时遇佛。从兹得道。始觉合本。故云本悟。悟。觉也。既不曾迷。唯是一觉。夫何更有见闻之异。故云未闻无有差别。([孤山云]禀言达理。了迷非迷。故云还同本悟。既昔本无迷。故今亦无悟。迷悟性一。本自常然。则闻后之性。与未闻性。无有差别)此略举六中之耳根也。阿难所请。意在此根。微露其机。求佛显发。如来知微敕众。各说悟门。观音乘机述怀。感应相济。化道曲成。于今受赐。岂得忘本。

  (△[张无尽云]如二十五圣。各悟入圆通法门。若不密示秘严。达其本根。则与未闻。有何差别。集解唯是一觉等。误也)。

  (△[云栖云]所得密言者。谓已领六解一亡之义。言本悟者。即悟知六解一亡也。只悟此义。未证秘严。即与未闻何异[私谓]无尽海眼。料拣集解。自雷庵温陵。逮近世海印云栖。皆宗其说。然谛观此文。上云。若复因此际会道成。下云。成就如来最后开示。启请郑重。良非聊尔。师资际遇。菩提道成。圆通本根。更得密言冥授。慧觉圆通。法尔自具。方信神珠。不从外得。故曰。则与未闻。有何差别。所谓悟了还同未悟时也。近师唯藕益标表密严。不傍时说。趣举其义。以助我焉)。

  (CB17561四请示法门)。

  唯垂大悲。惠我秘严。成就如来。最后开示。作是语已。五体投地。退藏密机。冀佛冥授。

  【疏】秘密妙严。即首楞严定。最后开示。究竟说也。机微细念。静然不动。故曰退藏。即欲以湛旋其虚妄灭生。伏还元觉。故云冀佛冥授([孤山云]圆通本根。佛若不说。余莫能解。故称秘严。五时教极。示灭非久。故此宣说。名为最后。口说身礼。显请既毕。唯以内心。默念为机。故云退藏密机。冀佛冥授。谓望佛冥鉴密机。授其要道也)。

  ([○@│]二如来询诸圣众)。

  尔时世尊。普告会中。诸大菩萨。及诸漏尽。大阿罗汉。汝等菩萨。及阿罗汉。生我法中。得成无学。我今问汝。最初发心。悟十八界。谁为圆通。从何方便。入三摩地。

  【疏】从佛口生。从法化生。得佛法分。名生我法。向下虽有二十五门。诸圣入道。总而摄之。不离十八。故举以问。令各叙述。([孤山云]二十五圣。观十八界。及以七大。乃开合之殊耳。识大合于六识。根大合于六根。余五大总收六境。以六境之体。不出地水火风及空。故但言十八。则已摄七。文云。十方如来。于十八界[二]修行。皆得圆满无上菩提。又此十八。祗是六根。以各开根境识三故。是则言其六根。其义亦周。故曰令汝生死安乐。唯是六根。更非他物)。

  (○[已下合释圆通][孤山云]或曰。涅槃说身因。而皆小圣。净名入不二。则俱大士。唯此二十五圣。大小相参。而云方便多门。归元不二。且陈那身子。近悟偏空。普贤弥勒。久证圆理。久近两异。偏圆二殊。安得圆通。其归一揆。答曰。涅槃叙昔。则大无小分。净名方等。则大隔小乘。其谈所证。岂得相混。今经二乘作佛。与法华同涂。阐提有性。将涅槃共辙。教以开显。偏即圆融。故使鹿苑之所证。同成一乘之顿理。均乎普贤。谅无惭德。此约实行声闻也。若乃内閟大道。外现小乘。则鹿苑已来。何尝非大。既经发迹。一揆何疑。此约权行声闻也。悟理既同。谁拘远近。以此观之。小大相参之说。怡然理顺。远近偏圆之惑。涣然冰释)。

  (○[吴兴云]若陈那等。本大迹小。鹿园所证。不亦小乎。妙音密圆。但是闻生灭四谛。中阿含云。我至波罗奈。击妙甘露鼓。又云。如来说法。初中后妙。岂彼妙名。便同法华。诸圣说竟。如来方告文殊。彼等修行。实无优劣。斯则开权会实之明文也)。

  (○[海印云]此秘严之旨。乃佛自证根本法门。果海离言。曲垂说示。故假二十五圣。各说方便。意显三科七大。随处还元。大小三乘。一往趁入。是以诸圣奉敕。用解先登。或析色体色。以取单真。或即俗离俗。要归中道。偏圆[牙-(必-心)+?]焕。星月交罗。深浅齐驱。牛羊共渡。门门总是圆通。法法全成解脱。苟能入此三昧。证是妙门。随境而常光普照。应念而诸佛现前。水流风动。共演一音。世界山河。全呈圆观。是以圆觉修心。有二十五轮之观网。首楞入道。有二十五行之妙门[私谓]此圆通根本法门。所谓密言密机。秘严冥授。非诸圣莫证。非佛莫知。如身子等。自叙本地。咸云旷劫。而岳师广引阿含。追寻鹿苑。比量小大。科简偏圆。古师近德。弹驳多文。今独标憨大师会通一章。举一例诸。无容繁叙)。

  【科】([○@│]一诸圣各说证门四)。

  ([○@卍]一灭尘合觉证六)。

  (CB17565一憍陈如三)。

  (CB17563一遇佛获悟)。

  憍陈那五比丘。即从座起。顶礼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在鹿苑。及于鸡园。观见如来。最初成道。于佛音声。悟明四谛。

  【疏】憍陈那。姓也。此云火器。其先事火。从此命族。([法华文句记云]其先事火者。虽事火者多。非初得道。火不成德。故初得道。得照烧名。以火有照烧二义故。照暗因灭。烧物果亡)五比丘。具第一卷。佛得果已。思度五人。即往为彼三转法轮。问言解否。陈那先答。已解已知。诸天在空。亦言其解。故佛命彼。名阿若多。阿若多者。此云解也。或言已知。([文句记云]此翻已知。或言无知。非无所知也。乃是知无。梵音倒耳。所知之无。即知真谛。以无生智为名也。或翻为得道[增一云]我佛法中。宽仁博识。初受法味者。拘邻如比丘第一[章安云]在先得道。是最初上座。左面右面前佛灭度。持法领法。于今未来。为最后座首)鸡园。精舍名也。([中阿含云]佛灭度后。诸上德比丘。皆住鸡园)。

  (CB17563三正陈悟旨)。

  佛问比丘我初称解。如来印我。名阿若多。妙音密圆。我于音声。得阿罗汉。

  【疏】虽悟四谛。复了音声本常。微妙圆满。未尝生灭。唯一觉性。此则了音声性空。唯如来藏。故云妙音密圆。此经所明圆通法门。唯取实证。则不可约相。而解。下文言二十五无学。皆言修习。真实圆通。彼等修行。实无优劣。前后差别。故知此文。正是入音声慧法门。了声实相也([释要云]了唯声法门。离声更无一法。一切法趣声也[直解云]音即四谛法音。四谛粗浅。从此发真。故曰妙音)。

  △[宗镜古释]憍陈那因声悟道。妙音密圆。若有能所。未得名密。悟四谛理。惟能闻及所闻。皆是自心。心即是本觉光明。圆照法界。始觉智心。亦圆照法界。即是因声得悟。一切众生依此观。亦是解脱。若闻声可意不可意。生憎爱。便被声缚。但观心海中。是声出处。以心海元无有相。心虽含声。声亦无相。无相。即于一切音中而得解脱([无尽云]三问解不。三答已解。佛以解印。非音声得道而何)。

  (CB17563三结酬所问)。

  佛问圆通。如我所证。音声为上。

  ([温陵云]二十五门。初标音声。以此方教体故)。

  (○[法华文句云]长夜巨寝。无人能觉。日光未出。明星前现。憍陈如初得无生智。譬若明星在众明之始。一切人智明。无如陈如。故名阿若。最先破暗。莫过明星。陈如亦尔。一切人暗灭。无前陈如。故名阿若)。

  (CB17565二优波尼沙陀三)。

  (CB17563一值佛显悟)。

  优波尼沙陀。即从座起。顶礼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亦观佛最初成道。观不净相。生大厌离。悟诸色性。

  【疏】亦云优波尼杀昙。此言近少。或云尘性。谓微尘是色之近少分也。([清凉云]此不近少。谓少许相近。以类之分也。亦云近对。或云极少。音义译为坞波尼杀昙。邬波。近。泥杀昙。少也)因观不净白骨微尘。故以为名。由多贪欲。故作此观以为对治。复了色尘本如来藏。故云悟诸色性([吴兴云]不然。观不净相。正是小乘无漏行法。悟诸色性。乃声闻悟性念处。南岳云。观五阴理性。是性念处)。

  (△[私谓]优波尼观不净相。作白骨微尘观。因此观。了知色尘即如来藏。悟实相中道。岳师引次第禅门。九想对治。谓是小乘无漏行法。究竟成就九想。发真破惑。不许是俱罗汉。而但许慧罗汉。则泥而不通矣。龙树释论。释初品中。八背舍九想诸声闻法云。以是九想披析。见是身相。贪嗔三毒薄故。一切九十八使山皆动。九想虽是不净观。依是能成大事。菩萨怜愍众生。知众生三毒因缘。为著色众生。说是青瘀想等。破除内外所著身相。是为菩萨行九想观。涅槃圣行品。菩萨如是。专念观时。除去皮肉。唯观白骨。章安云。菩萨以大涅槃心。修业法。如浮囊白骨八苦等观。今云观不净相。生大厌离。即同菩萨行。九想观。非如声闻。厌离求涅槃也。岳师局引禅门。故为刊正)。

  (CB17563二正陈悟旨二)。

  (CB17566一观成得道)。

  以从不净。白骨微尘。归于虚空。空色二无。成无学道。

  【疏】初作不净想。后入骨锁观。皆为治贪。复因骨锁。入析色明空。([禅波罗蜜云]不净观中。有三种善根发相不同。一九想善根者。亦于欲界未到静定。心中忽然见他男女。死尸[月*夆]胀惊悟自伤。往昔惛定厌患。所受五欲。永不亲近。或见青瘀。血涂脓烂。啖残狼藉。白骨散坏等相。此为九想善根发相。二明背舍善根发者。亦于此中。忽见内身不净。[月*夆]胀狼藉。或见自身白骨。从头至足。节节相拄。乃至骨人。光明昱耀。定心安隐。厌患五欲。不著我人。此是背舍善根发相。三明大不净观善根发者。云云)复因此空。见色实相。悟中道理。色之与空。唯一实性。故云空色二无。([吴兴云]修对治法。成就九想。发真破惑。即坏法罗汉也。备如次第禅门)。

  (CB17566二重指释成)。

  如来印我。名尼沙陀。尘色既尽。妙色密圆。我从色相。得阿罗汉。

  【疏】从悟得名也。真善妙色。即毕竟空。相尽性显。悟如来藏。周遍法界。故曰密圆。成于无学([补遗云]先叙昔证。成无学道。在小也。色尘既尽去。叙圆通)。

  (△[熏闻云]九想成时。得慧解脱。于诸色相。发明无漏。故曰妙色妙圆。按岳师不许昔小今大。判下诸声闻。多是小乘观。实有灭空之义。诸菩萨所悟。亦应有历别圆融之异。今以开显为宗。概从刊削)。

  (CB17566三结酬所问)。

  佛问圆通。如我所证。色因为上。

  (CB17565三香严童子三)。

  (CB17563一叙承尊教)。

  香严童子。即从座起。顶礼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闻如来。教我谛观诸有为相。

  【疏】观香悟道。得童真位。名为童子。([会玄记云]言童子。表初入佛法故。亦显非童真行。不能入故。经中呼文殊善财等。诸大菩萨为童子者。即非稚齿)观有为相不的言香。如云一切有为法。如梦幻泡影等。

  (CB17563二依教修观三)。

  (CB17566一标观境)。

  我时辞佛。宴晦清斋。见诸比丘。烧沉水香。香气寂然。来入鼻中。

  【疏】我于向晦。宴然安息。在于清净之室。洗心之处。故名清斋。静室闻香。是有为相。即所观境也。

  (CB17566二正观察二)。

  (CB17562一观行)。

  我观此气。非木非空。非烟非火。去无所著。来无所从。

  【疏】木空烟火。以理推穷。非香生处。既来无因。去复何往。以何为香。而馨我鼻。此则观察香无生也。

  [资中]非木等者。观性空也([熏闻云]言性空。必推四性。当以木为自。烟火为他。和合为共。空为无因。此似衍门观幻有即空之相)。

  (CB17562二观益)。

  由是意销。发明无漏。如来印我。得香严号。

  【疏】香既无生。复何分别。故云意销。分别不有。能所俱亡。真觉不动。湛然常遍。尘垢既销。圆明妙净。故号香严([交光云]发明无漏。达炽然香体。即如来藏心。香严以妙香庄严法身也)。

  (CB17566三重释成)。

  尘气倏灭。妙香密圆。我从香严。得阿罗汉。

  【疏】相尽归如。真香妙发。一念不辨。即登无学([标指]妙香密圆者。性香清净也)。

  (△[吴兴云]前云香严童子。则从菩萨受称。今云得阿罗汉盖叙往昔所证。如月光童子。初得小果。复于佛所。得童真名。预菩萨会)。

  (CB17563三结酬所问)。

  佛问圆通。如我所证。香严为上。

  (CB17565四药王药上三)。

  (CB17563一叙宿因)。

 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。并在会中。五百梵天。即从座起。顶礼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无量劫。为世良医。口中尝此娑婆世界。草木金石。名数凡有十万八千。如是悉知苦酢醎淡甘辛等味。并诸和合俱生变异。是冷是热。有毒无毒。悉能遍知。

  【疏】堪任补处。绍继佛种。令不断故。名法王子。五百梵天。是彼徒属。未详缘起。叙昔为医。能疗众疾。尝药知味。分别性用。对治不差。昔既妙辩味尘。今亦因此发悟。

  (○[引证][观药王经云]过去有佛。号琉璃光。有比丘名曰藏。宣布正法。有长者名星宿光。闻说法故。将呵黎勒诸药。奉日藏大众。愿我未来。能治众生身心两病。举世欢喜。立名药王。弟名电光明。以醍醐上妙之药供养。立名药上)。

  (△[悲华云]愿贤劫一千佛已。我皆供养。诸佛入灭。我皆起塔。劫尽苦世。我皆救护。刀兵疾疫。作大医王。然后作佛。宝藏佛言。今日字汝。为大净药王。在后作佛。即楼至如来)。

  (△[十二门论云]大乘者。普贤文殊大人之所乘也。药王以苦行乘乘。观音以三昧乘乘。佛瞩累已。大事功毕。故为乘乘之人)。

  (CB17563二获现悟二)。

  (CB17566一正陈悟旨)。

  承事如来。了知味性。非空非有。非即身心。非离身心。分别味因。从是开悟。

  【疏】观味之因。从何而有。空有身心。若即若离。俱无生处。了知。即观察也。无生处故。尘味寂然。分别即息。能所亡泯。二俱绝朕。唯是一味清净宝觉。故云从是开悟。即证无生忍也([吴兴云]由事佛故。必闻正法。即于味性。了生无生。空有。味尘也。身心。舌识也。以味从合中知。故相对言之。味非空故。非离身心。味非有故。非即身心。中道之性。于是乎显)。

  (△[温陵云]分别味因。谓了知味性。发明非空离即之圆因。乃指圆通本根。非谓因之悟入也。色因水因等同此)。

  (CB17566二蒙印获益)。

  蒙佛如来。印我昆季。药王药上。二菩萨名。今于会中。为法王子。因味觉明。登位菩萨。

  【疏】发觉明悟。由了药味。故印此人。药王药上。

  (CB17563三结酬所问)。

  佛问圆通。如我所证。味因为上。

  (CB17565五跋陀婆罗三)。

  (CB17563一遇佛开悟)。

  跋陀婆罗。并其同伴。十六开士。即从座起。顶礼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等先于威音王佛。闻法出家。于浴僧时。随例入室。忽悟水因。

  【疏】跋陀婆罗。云贤护。(大论翻为善守。思益云。若众生闻名。毕竟得三菩提。故云善守。孤山云。此云贤守。自守护贤德。复守护众生。或云贤首。以位居等觉。众贤之首。亦名跋陀和。此云善护。善即贤也。王城在家菩萨。言开士者。菩提萨埵。无正名译。安师云。开士始士。荆溪云。心初开故。始发心故。净名疏云。古本翻为高士)准法华说。威音王佛。有二万亿。相继出世。此人初佛。像法之中。为上慢者。毁常不轻。由是堕狱。经于千劫。罪毕得出。值后威音。出家获悟。(资中文)随例入俗。观此水性。了不可得。不从因生。故悟水因。

  (CB17563二正陈悟旨二)。

  (CB17566一叙悟获益)。

  既不洗尘。亦不洗体。中间安然。得无所有。宿习无妄。乃至今时。从佛出家。令得无学。

  【疏】尘无自性。才生即灭。体是幻有。性相本空。水无所因。安然不动。三俱无得。孰为浴事。无始妄习。顿然销落。乃至今时。得成无学([吴兴云]水因所触之因也。尘体。能触之缘也。尘既无染。体亦常净。能所如幻。二边俱空。中问觉触之心。安然契性矣)。

  (△[云栖云]谓水洗尘。尘无自体。冷暖涩滑。何尘被洗。谓水洗体。体属四大。地水火风。何体被洗。外尘内体。内外俱亡。安有中间。为水洗者。从此悟入。相尽性现。本如来藏。斯为妙触也)。

  (○[释文]宿习无妄。依长水本释云。谓宿劫妄习。如增上慢。毁常不轻是也。他本宋雕者。并作宿习无忘。谓宿命智无忘失。故云乃至今时。语意相应。二本皆通)。

  (CB17566二重指释成)。

  彼佛名我跋陀婆罗。妙触宣明。成佛子住。

  【疏】由斯观察。尘触既尽。妙触现前。得无生忍。名佛子住。以善能守护。令妄不起。令觉不动。名跋陀婆罗([标指]触具三和。今翻为三德秘藏。故名为妙)。

  (CB17563三结酬所问)。

  佛问圆通。如我所证。触因为上。

  【疏】因触悟道。故云触因。

  (CB17565六迦叶三)。

  (CB17563一叙遇胜缘三)。

  (CB17566一佛在依学)。

  摩诃迦叶。及紫金光比丘尼等。即从座起。顶礼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于往劫。于此界中。有佛出世。名日月灯。我得亲近。闻法修学。

  【疏】摩诃迦叶。云大饮光氏。名毕钵罗。头陀上行。众推无上。紫金光尼。在家时妇。缘起如常。日月灯所。便得亲近。闻法修行([法华文句云]此翻大龟氏。或翻光波。亦言饮光。迦叶身光。能映物故。名毕钵罗。是母祷树得故。增一云。妇名婆陀。其家千倍。胜瓶沙王。付法藏言。毗婆尸佛灭后。塔像金色缺坏。时有贫女。丐得金珠。倩匠为薄。金师欢喜。治莹佛毕。立誓为夫妇。九十一劫。人中天上。身恒金色。心恒受乐。又经云。身有三十相。剡浮那陀金。在浊水底。光彻水上。迦叶身光。胜于此金。身光照一由旬。故诸天请结集时赞言。其形譬如紫金柱。上下端严妙无比。舍此家业。又纳金色妇。迭卧无欲。舍而出家。身披无价宝衣。截为僧伽梨四迭。奉佛为座。如是三舍。世无伦匹。佛弟多名迦叶。如十力三迦叶等。皆是大人。于诸同名中最长。增一阿含。佛法中行十二头陀。难行苦行。大迦叶第一。故标大迦叶也)。

  (CB17566二灭后遵承)。

  佛灭后度。供养舍利。然灯续明。以紫光金。涂佛形像。

  【疏】室利罗。云如来体骨。(或云设利罗。此云骨身。亦云灵骨。通名舍利。光明云。此舍利者。是戒定慧之所熏修。最上福田)然灯涂金。皆是身金光耀之因。累劫皆尔。非止一佛。故得然也。

  (CB17566三由因感果)。

  自尔已来。世世生生。身常圆满。紫金光聚。此紫金光比丘尼等。即我眷属。同时发心。

  (CB17563二正陈悟旨二)。

  (CB17566一陈观行)。

  我观世间。六尘变坏。唯以空寂。修于灭尽。身心乃能度百千劫。犹如弹指。

  【疏】六尘生灭。是意家境。今观此法。本自不生。今则不灭。以心生故种种法生。心灭故种种法灭。心不见心。无相可得。能所都寂。法性现前。身之与心。本来不动。故令能度多劫如弹指也([孤山云]修于灭尽。即九次第中。灭受想定也。今于鸡足山。尚入此定。以待弥勒)。

  (△[讲录云]此观六尘。正观在法尘。由法尘乃前五尘落谢影子。故兼言之。法尘托意识。暂现即过。刹那生灭。厌此变坏。加修空观。入灭尽定。此定能断意根。空法尘。定深想灭。故能度多劫。如弹指顷)。

  (CB17566二重释成)。

  我以空法。成阿罗汉。世尊说我。头陀为最。妙法开明。销灭诸漏。

  【疏】尘法既空。妙法宣现。故获无漏。成无学果。

  (○[法华文句]初从佛闻增上戒定慧。即得无漏。受乞食法。行十二头陀。逾老不舍。后时佛语。汝年高可舍乞食。归众受食。可舍粗重粪埽衣。受坏色居士轻衣。迦叶白佛。佛不出世。我当为辟支佛。终身行头陀。我今不敢放所习。更学余者。又为当来世作明。未来世言。上座迦叶。为佛所叹。我亦当学难行苦行。佛言善哉。头陀既久。须发长。衣服獘。来诣佛所。比丘起慢。佛命就佛半座共坐。迦叶能负荷佛法。至未来佛。付法传衣。然后入灭。迦叶将隐。密上天礼佛发。为诸天说法乃去。头陀者。约教名抖擞抖擞。十二种过。义通四教也)。

  (CB17563三结酬所问)。

  佛问圆通。如我所证。法因为上。

  (已上六人依尘开悟)。

  【科】([○@卍]二旋根归性证五)。

  (CB17565一阿那律三)。

  (CB17563一叙悟因由)。

  阿那律陀。即从座起。顶礼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初出家。常乐睡眠。如来诃我。为畜生类。我闻佛诃。啼泣自责。七日不眠。失其双目。世尊示我。乐见照明。金刚三昧。

  【疏】或阿泥楼豆。或阿[少/兔]楼驮。皆梵音小转。此云无灭。或云如意。(此翻无贫。亦如意。亦无獦。名也)是佛堂弟。白饭之子。([法华文句]师子颊生三饭。斛饭二子。长摩诃男。季阿那律。净饭王之侄儿。斛饭王之次子。世尊之堂弟。阿难之从兄。罗云之叔。非聊尔人也)多乐睡眠。如来诃云。咄咄胡为睡。蛳螺蚌蛤类。一睡一千年。不闻佛名字。常言半头天眼。今言金刚三昧。此显实证。与昔不同。当以意得([孤山云]此经开显。故约内闷以谈。昔引物机乃约现小而说)。

  (△[净名疏云]作意境界。忆数对阿那律。因其失眼。佛令起此数。修天眼入道。故声闻中。天眼第一。夫修天眼。必须住心缘境。取日月星光相而修。发天眼通也[文句云]忆数对阿那律。忆动发取境。修天眼。易三摩提。那律精进。七日七夜。眼睫不交。眼是眠食。即七日不眠。眼则丧睛。失肉眼已。佛令求天眼。系念在缘。四大净色。半头而发。彻障内外。明闇悉睹)。

  (△[直解云]天台言。系念在缘。经文标三昧名。正系念在缘之义。眼失见故。最初作想。乐见障外之色。则系外缘而乐见也。照明属智。发智乐见。而照明故。定力现前。自然开明。发本心光。照破色相。譬如破惑。发本真见故。称金刚。此定断一切结。如金刚能断一切故)。

  (△[吴兴云]非谓金刚唯喻大定。地论云。二乘得金刚喻定。如阿难入电光三昧。此喻小乘无漏之智耳[私谓]岳师抑金刚三昧为小。如阿难求尽残漏。廓然得悟。如电光出。如是入金刚定。断最后思惑。作大阿罗汉。恐未应判居小乘也。净觉于圆通一门每多诤论。故委辨之)。

  (CB17563二正陈悟旨)。

  我不因眼。观见十方。精真洞然。如观掌果。如来印我。成阿罗汉。

  【疏】金刚三昧。所发之用。同佛见用。故云精真洞然。见十方也。

  (○[净名经云]阿那律答梵王。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。三千大千世界。如观掌中庵摩勒果)。

  (△[智论云]阿泥卢豆。色界四大造色。半头清净。是天眼。佛天眼。四大造色。遍头清净。是为差别)。

  (△[法苑珠林云]依如来教。修得天眼。重复思惟。便得罗汉。凡得罗汉。皆有三眼。(肉眼天眼慧眼)三眼视者。恐肉眼乱天眼。争功精粗。以杂眼故。专用天眼。观大千界。精粗悉睹。故言天眼第一)。

  (△[翻译集云]净名疏。引首楞严半头天眼。神悟云。齐眉上半。如琉璃明彻。此违首楞明前不明后。南屏云。前之半头。见大千界。但见于前。不见于后。则违净名疏。那律修得四大清净造色。半头天眼。从头上半。皆是见色。今约而通之。净名疏以头上为半者。乃示天眼之体也。天眼以报得者。在肉眼中。以修得者。在肉眼外。既在眼外。则发半头之色。虽半头净。及其视物。但见前矣。所以首楞约用说焉。然声闻所发。天眼半头。与佛全头。优劣硕异。佛能见一切佛土。那律但见大千。二乘虽有天眼。作意欲见千界。乃至大千。净名云。佛得真天眼。常住三昧。不以二相见诸国土。又肇公云。二乘在定则见。不在定则不见。如来未尝不定。未尝不见。故常在三昧也。荆溪云。若约那律。失眼出观。但同世人。坏眼不见。(那律有倩诸比丘缝三衣缘)若那律天眼。与大梵王有四异。一报修异。如上说。二总别异。净名疏云。梵王是总相见。见不分明。那律及诸罗汉。皆别相见。见则了了。三自他异。梵王报得。于自住处见。余方不见。那律以修根本得。五种四禅。八色清净。发真天眼。随所至处。皆见三千。四通明异。梵王天眼。是通非明。罗汉天眼。是通是明)。

  (CB17563三结酬所问)。

  佛问圆通。如我所证。旋见循元。斯为第一。

  【疏】旋其妄见。循彼真元。尘见既销。精真洞发。一切无碍。岂止障外细色而已([补遗云]旋根本之妄见。循藏性之真元。圆通之要也)。

  (CB17565二周利槃特三)。

  (CB17563一叙其因由)。

  周利槃特迦。即从座起。顶礼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阙诵持。无多闻性。最初值佛。闻法出家。忆持如来。一句伽陀。于一百日。得前遗后。得后遗前。佛愍我愚。教我安居。调出入息。

  【疏】周利槃特伽。云蛇奴。于路所生。或云继道。(翻译引佛本行经。长者之女。随夫他国。二度产子于路。大即周陀。或云周利。此云大路边生。小即莎伽陀。或云槃陀伽。此云小路边生。又翻继道。以其弟生。继于路边。故准此。则槃特伽乃周利之弟。增一阿含。朱利槃兄曰。汝不能持诵。还作白衣。槃特诣只桓门泣泪。知槃特有兄也)性多愚钝。过去为大法师。善解经论。有徒五百。秘吝佛法。不肯教人。后生暗钝。([宝积曰]吝惜法故。得不闻障报。依不闻故。得愚痴报[手鉴云]成论。悭有五种。五曰法悭。法悭有七报。后生暗钝。法悭之余报也)以宿善故。遇佛出家。五百比丘。同教一偈。经九十日。不得成就。为治散乱。教数息也。([法句经云]槃特出家。禀性暗塞。佛令五百罗汉。日日教之。三年之中。不得一偈[譬喻经云]持绳至后园树下。欲自绞死。佛化树神呵曰。迦叶佛时。卿作三藏沙门。有五百弟子。吝惜经义。世世所生。诸根暗钝。但当自责。何为自残。世尊即现光像。为说妙偈。思惟偈义。即入定意。寻在佛前。得罗汉道。自识宿命。无数世事。三藏众经。即贳在心)。

  (△[增一云]佛语槃特。勿怖我。成无上觉。不由汝兄。手牵诣净室。教执埽帚。令诵。诵埽忘帚。诵帚忘埽。经数日。埽帚更名除垢。槃特思念。灰土瓦石若除。即清净也。结缚是垢。智慧是除。我今以智慧。埽除结缚也[功德论云]系心拭屣物。中念忆禅定。除心垢法。乃得罗汉。如此蒙蒙。尚得圣道。何况利人)。

  (CB17563二正陈悟旨)。

  我时观息。微细穷尽。生住异灭。诸行刹那。其心豁然。得大无碍。乃至漏尽。成阿罗汉。住佛座下。印成无学。

  【疏】初观息风。念念生灭。微细穷尽。生灭无从。息风既空。心亡分别。豁然大悟。一切无碍。此则岂唯对治散乱。亦乃见息实相矣([温陵云]佛令数息摄心。因而了悟生住异灭。诸行无常。故返生灭息。循无生而得圆证)。

  (△[殷氏迈曰]华严论谓刹那是极短促。念虑不及之际。一念具九十九刹那。一刹那具九十九生灭。推穷了悟。一息之外。别无一息可得。此所以尘销觉净。豁然得大无碍也)。

  (△[孤山云]此似于数息中。修六妙门观[圆觉疏云]修出入息。有六妙门。一数。二随。三止。四观。五还。六净。[钞云]修出入息。非唯系心不散。抑亦易悟无常。万物皆由此息而有。今觉此气息。都无根源。易悟诸法空故。瑞应经说。世尊初诣道树。加趺坐草。欲习佛法。内思安那般那。(此云出息入息)一数二随。乃至六净。万行开发。降魔成道)。

  (CB17563三结酬所问)。

  佛问圆通。如我所证。返息循空。斯为第一。

  【疏】返生灭息。循无生空。从息发明。斯为无上。

  (○[删修]张无尽海眼经。依阿含大论。佛愍槃特。教以守口摄意身莫犯。如是行者得度世。槃特诵偈上口。佛为解说。霍然心开。得罗汉道。增一及法句经。亦不云调息。今删廿六字。添二十字。庶与经论无违。又二十五门阙思而剩鼻。减息入思。观门具足。下文文殊偈。亦修三句。惠印云。经论不言调息。恐是译有详略。无尽删修足十八界。减息入思。恐非经意[私谓]无尽删修。敢于变乱经文。改窜偈颂。非圣用罔。莫此为甚。印师尊奉海眼。缪谓面决金颜。今于此文。未免退有后言。则予亦可以无讥矣)。

  (CB17565三憍梵钵提三)。

  (CB17563一叙悟因由)。

  憍梵钵提。即从座起。顶礼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有口业。于过去劫。轻弄沙门。世世生生。有牛呞(呞音诗)病。如来示我。一味清净。心地法门。我得灭心。入三摩地。

  【疏】亦云笈房钵底。此云牛呞。牛凡不食。亦事虚哨。此人口相。如牛之哨也。大论出缘。与经有异。([法华文句]此翻牛呞。无量寿翻牛王。增一云牛迹。昔五百岁。曾为牛王。牛若食后。恒事虚哨。余报未夷。唼唼常嚼。时人称为牛呞。(呞尔雅作龄郭璞云食之已久复嚼出之)[功德论云]牛脚比丘。以二事不得居世间。此比丘却似牛甲。食饱则哨。若外道见。生诽谤心。佛遣上天。在善法讲堂坐禅)教观舌根。尝味得道。当得心地。一味法门。了味之知。从此永灭。故云灭心。入三摩地([孤山云]了味无味。名为一昧。虽举味尘。盖显于舌。故下即云。观味之知。能知乃舌耳)。

  (△[论补云]此圣者有牛呞病。异舌知味。故如来示以一味清净法门。令于舌本。观味旋知。自尔缘虑心灭。入于正定。大论云。如来教观舌根。尝味入道。当得心地一味法门。则知此经所叙教缘。有所略也。按教观舌根。义本大论。张无尽漫以静观心地。料拣古释。不应理)。

  (CB17563二正陈悟旨二)。

  (CB17566一叙观行)。

  观味之知。非体非物。应念得超。世间诸漏。

  【疏】观此尝味之根。不自体生。不他物生。各犹无生。共岂能有。缘中不得。非缘亦无。了味之知。竟从何有。一根既尔。诸根亦然。由是应念。得超诸漏([孤山云]非体。舌也。非物。味也)。

  (CB17566二叙观益)。

  内脱身心。外遗世界。远离三有。如鸟出笼。离垢销尘。法眼清净。如来亲印。登无学位。

  【疏】根复故内脱。尘销故外遣内外既亡。孰为三有。想相为尘。识情为垢。二俱远离。得无生忍。故云法眼清净([论补云]反观舌味之知。非觉非物。则精真现前。如是世间诸漏。应念超越。得意生身。如鸟出笼。飞腾自在)。

  (CB17563三结酬所问)。

  佛问圆通。如我所证。还味旋知。斯为第一。

  【疏】旋妄根尘。归真实相。心地法门。一时开显。此为第一。

  (CB17565四毕陵伽婆蹉三)。

  (CB17563一叙悟因由)。

  毕陵伽娑蹉。即从座起。顶礼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初发心。从佛入道。数闻如来。说诸世间。不可乐事。乞食城中。心思法门。不觉路中。毒刺伤足。举身疼痛。

  【疏】此云余习。呼恒河神为小婢。非是故心。由过去为婆罗门。我慢余习耳。([智论云]长老毕陵伽婆蹉。常患眼痛。是人乞食。常渡恒河水。到水边弹指咄言。小婢。住莫流水。即两断而过。恒神诉佛。佛令忏谢。合掌。语恒神言。小婢莫恼。今忏谢汝。大众笑之。云何忏谢。而复骂耶。佛语恒神。当知非恶。此人五百世生婆罗门家。常自憍贵。本习如此[增一云]树下苦坐。不避风雨。婆蹉比丘第一)最初入道。闻佛所说世间苦空。无常不净。都不可乐。因行乞食。思入此观。忽遇苦缘。故云疼痛([标指]此观身根入道。如来令观一切有为法。皆如幻故)。

  (△[温陵云]思观不可乐法。而触不可乐事[净名经]迦旃廷白佛。忆念昔者。为诸比丘。略说法要。谓无常义。苦义。空义。无我义。寂灭义)。

  (CB17563二正陈悟旨二)。

  (CB17566一叙观行)。

  我念有知。知此深痛。虽觉觉痛。觉清净心。无痛痛觉。我又思惟。如是一身。宁有双觉。

  【疏】念。观也。知。觉也。因痛起观。观我此身。有于知觉。觉此深痛。然虽起观。观觉及痛。([释要云]虽觉觉痛者。虽觉。即能观也。虽观能觉知。所觉痛也)觉清净心。无痛无觉。(觉清净心者。觉亦观也。无痛痛觉者。无所觉痛。及能觉痛之觉也)以根尘念虑。妄身中有。真净心无。又更观察。觉痛之心。净心之觉。即成二觉。从何而有。一身二觉。应成两佛。(双觉者。两观也。即能观观慧也)故知此觉。皆属虚幻。清净心中。一无所有([温陵云]我念有知。知此深痛者。以因而正观。为有知心。知此深痛也)。

  (CB17566二明得悟)。

  摄念未久。身心忽空。三七日中。诸漏虚尽。成阿罗汉。得亲印记。发明无学。

  【疏】有所得心。一念不起。名之为摄。当尔之际。能觉所觉。能观所观。一时俱寂。无分别智。即得现前。证无生忍。故云身心忽空([标指]诸漏虚尽者。欲有无明。三漏顿除也)。

  (CB17563二结酬所问)。

  佛问圆通。如我所证。纯觉遗身。斯为第一。

  【疏】能观所观。能痛所痛。寂无一法。故云纯觉遗身([论补云]身心既空。纯觉之现前。所知之性身遗忘矣)。

  (CB17565五须菩提三)。

  (CB17563一叙宿悟)。

  须菩提即从座起。顶礼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旷劫来。心得无碍。自忆受生。如恒河沙。初在母胎。即知空寂。

  【疏】须菩提。云空生。亦善现等。以生时现空。心达于空。常行空行。故以为名。既云旷劫。如恒河沙。便知空寂。岂止今日。方始证得([智论云]须菩提于弟子中。得无诤三昧第一。好行空三昧。于石窟中住。自思惟。佛从忉利天下。四众庄严。佛常说。若人以智慧眼观佛身。则为见佛中最。今此大众。势不久停。磨灭之法。皆归无常。因此无常。观之初门。悉知诸法。空无有实。作是观时。即得道证。佛告莲华色比丘尼。非汝初礼。须菩提最初礼我。所以者何。须菩提观诸法空。是即见佛法身。得真供养。以是故。须菩提常行空三昧。与般若波罗蜜相应。又常行无诤三昧。与菩萨同事。巧便乐说一种空相法门。须菩提常行乐空。故能巧说空)。

  (CB17563二明悟旨二)。

  (CB17566一悟但空)。

  如是乃至。十方成空。亦令众生。证得空性。

  【疏】以修空观。了心空寂。一切依正。自他染净。乃至十方。由心变者。悉皆成空。自行既尔。亦令他人证得空性。此一向空。未能具法。故云但空。

  (CB17566二悟中空)。

  蒙如来发。性觉真空。空性圆明。从阿罗汉。顿入如来。宝明空海。印成无学。解脱性空。我为无上。

  【疏】性觉真空。即中道理。以空是如来藏故。满足周遍。具一切法。光明遍照。法界性故。如摩尼宝。随意出生。如大溟渤。深广含摄。平等性智。通解照了。境智一如。名佛知见。虽证于空。不为空缚。故云解脱([温陵云]二乘证空。于性觉真空。犹未圆明。迄今发明顿入宝明妙性真空之海。离二乘见。入佛知见)。

  (CB17563三结答所问)。

  佛问圆通。如我所证。诸相入非。非所非尽。旋法归无。斯为第一。

  [资中]初以单空。空于诸相。故云诸相入非。次以重空。空于空相。故云非所非尽。无亦尽也。(疏文同)。

  (△[合解云]此云旋法。单结意根。乃意根之法。百法论皆名法也。若作法根。则滥前迦叶)。

  (△[合释][吴兴云]空生身子满慈。所叙昔因。权实甄分。须明二义。若据旷劫无碍。曾获无漏由方等般若。弹诃洮汰。显闻圆教。既涉开权。故彰实证。即同法华真罗汉也。若约内闷。且权就解。以声闻人宿命。能知八万劫事。虽云在胎知空。犹然未断结使。蒙佛开发。方成无学。沇师亦以石室见佛身。释兹空义。近人偏执。岂曰通方[补遗云]三人叙昔。乃是垂迹之小。不同鹿园。直且在小也。既叙圆通。皆为本地。即陈如等。含容小乘。同为同体权耳)。

  (○已上五人依根证入毕)。

  【科】([○@卍]三循识循源证六)。

  (CB17565一舍利弗三)。

  (CB17563一叙宿悟)。

  舍利弗即从座起。顶礼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旷劫来。心见清净。如是受生。如恒河沙。世出世间。种种变化。一见则通。获无障碍。

  【疏】心见清净。谓眼识发智。见世出世间。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根本元由。斯则得世俗智。分别诸法。名为法眼([二楞云]一见则通者。谓眼识照了前境。不劳意识。起念比量。正显宿生。眼识明利也)。

  (CB17563二明今悟二)。

  (CB17566一获慧眼)。

  我于路中。逢迦叶波。兄弟相逐。宣说因缘。悟心无际。

  【疏】迦叶兄弟。即三迦叶也。宣说因缘。即三谛法。因说生解。悟真空理。得初果证。即慧眼也。余处即说逢马胜者。或同时所遇。非独一人。经互举耳。既闻因缘。因缘即空。即获慧眼。见真谛理([私谓]准大论释舍利弗因缘。与经异者有三。经文舍利弗目连自叙。皆言遇迦叶波兄弟。宣说因缘。论言比丘阿说示入城乞食。舍利弗就而问之。一异也。经言二人途中共闻。论言舍利弗闻偈。即得初道。还报目连。二异也。陈憍如五比丘。三番初度者。楞严会上。文已再见。阿说示。即马胜。是五比丘之第二人。此时已为老比丘。而论载答偈曰。我年既幼稚。受戒日初浅。三异也。论言佛度迦叶兄千人。次游诸国。到王舍城。二梵志师。闻佛出世。俱入王舍城。欲知消息。舍利弗于尔时。得遇阿说示说偈。所载缘起如是。而经言遇迦叶波兄弟相逐。次文又备列三迦叶之名。似乎结集家。有意欲证明其事者。故未可以论而疑乎经也。若第四卷中。阿难言从老梵志。闻佛因缘者。二梵志师外。又举须菩提。则缘起各出。不妨互见耳)。

  (CB17566二获佛眼)。

  从佛出家。见觉明圆。得大无畏。成阿罗汉。为佛长子。从佛口生。从法化生。

  【疏】见觉明圆。即真觉妙明。圆满成就。从眼识显。(吴兴判亦从小说。今不取)斯由如来开示妙法。令我获证。故云从口从法([引证][智论云]世出世愿。于释迦文尼佛所。作智慧第一弟子。字舍利弗。是为本愿因缘名字。智慧多闻。有大功德。闻因缘偈。即得初道。受成就戒。过半月后。佛为长爪梵志。说法时。得阿罗汉道。是人当作逐佛转法轮师。应在学地。现前自入诸法。种种具知。是故得阿罗汉道)。

  (△[法华文句云]本迹者。本住实相。智度为母。从境生智慧。智即是子。悲愍众生。迹为五味身子。欲转烦恼恶血。令成善乳。示为外道智慧。作大论师。欲烹乳为酪。示三藏智慧。为第二世尊欲引酪为生苏。讷大现小。受净名之屈。欲引生苏为熟酥。安慰饶益同梵行者。于般若领教。欲引熟酥为醍醐。于法华初悟。迹中外现。而本地内闷。其实久矣)。

  (CB17563三结答所问)。

  佛问圆通。如我所证。心见发光。光极知见。斯为第一。

  【疏】从于眼识。显发智光。智光极处。即佛知见。即三智五眼。一时具足。故名为极。

  (CB17565二普贤菩萨三)。

  (CB17563一事佛发行)。

  普贤菩萨。即从座起。顶礼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已曾与恒沙如来。为法王子。十方如来。教其弟子。菩萨根者。修普贤行。从我立名。

  【疏】行弥法界曰普。位邻极圣曰贤。([法华文句云]伏道之顶。其因周遍曰普。断道之后。邻于极圣曰贤[证真曰]此非地前之贤。乃是金刚喻定。居众位之顶。名之为贤)河沙佛所。为法王子。诸佛弟子。发我行者。皆名普贤([翻译]或三曼跋陀。此云普贤。观经大论。并翻遍吉[行愿品疏云]普贤。有三位。一位前普贤。即以地前资加二位菩萨是也。二当位普贤。即十地菩萨。及等妙觉位以来。总是如初地菩萨。具证二空真如。遍满法界。三位后普贤。则是得果。不舍因门菩萨也。谓已成佛竟。不舍悲愿。唯务济生。即文殊普贤等。是则果无不极曰普。不舍因门曰贤也。又别说十普。自一所求普乃至十修行普。参而不杂。为普贤行)。

  (△[李长者云]文殊为小男。普贤为长子。二圣合体。名之为佛。普贤为长子者。谓依根本智起行。行差别智。治佛家法。诸波罗蜜。各自在故。常以行门。建佛家法。治佛家事)。

  (CB17563二行成起用二)。

  (CB17566一指体略标)。

  世尊。我用心闻。分别众生。所有知见。

  (CB17566二约机广释)。

  若于他方。恒沙界外。有一众生。心中发明普贤行者。我于尔时。乘六牙象。分身百千。皆至其处。纵彼障深。未得见我。我与其人。暗中摩顶。拥护安慰。令得成就。

  【疏】心闻。即耳识发明也。从于耳识。得真圆通。入法界理。生灭识灭。寂灭现前。境智相冥。一体无二。还于心闻起用。分别众生知见。可发明者。即现其身。([手鉴云]不假耳根。而于意根便发耳识。故曰心闻。此即一根发六识。名互用自在)。

  (△[温陵云]分别知见。择普贤行而成就之)既以心闻。合法界体。境智无二。故法界中所有众生。心中发明普贤行者。无不了知。无不起应。冥显二机。皆获其益([手鉴云]若于下。即显机显应。纵彼下。即冥机冥应。又机召于应。应赴于机。冥机冥应等。各有多句。广如妙玄)。

  (△[止观云]言六牙白象者。是菩萨无漏六神通。牙利用。如通之捷疾。象有大力。表法身荷负。无漏无染。称之为白[无尽云]乘象。表万行安庠。六牙。表六根明利。如思大师。梦遍吉乘白象。来摩其顶。即证法华三昧)。

  (△[行愿品钞云]九所行处普者。上之八门。遍帝网刹而修行故。即一一刹中。凡修一行具一切行也。下偈云。普尽十方诸刹海。一一毛端三世海。佛海及与国土海。我遍修行经劫海)。

  (CB17563三结答所问)。

  佛问圆通。我说本因。心闻发明。分明自在。斯为第一。

  (CB17565三孙陀罗难陀三)。

  (CB17563一叙承尊教)。

  孙陀罗难陀。即从座起。顶礼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初出家。从佛入道。虽具戒律。于三摩地。心常散动。未获无漏。世尊教我。及俱絺罗。观鼻端白。

  【疏】孙陀罗难陀。此云艳喜。兼妻得名。是佛亲弟。([翻译]孙陀罗。此翻好爱。亦端正。妻名也。或云孙陀罗利。此云善妙。难陀云欢喜己号也。简放牛难陀。故标其妻。慈恩两名。共翻艳喜)。

  (△[杂宝藏经云]佛入城乞食。到弟孙难陀舍。难陀与妇作妆。香涂眉间。欲出看佛。妇言。汝看如来。使我额上妆未干。便还入家。难陀取钵。盛食奉佛。佛不为取。过与阿难。阿难言。汝从谁得钵。还与本处。于是持钵诣佛。敕令剃发。难陀握拳语剃者。忽持刀临阎浮王顶。他日佛出。次当守房。即逃走去。于路值佛。将还精舍。与说法。一七日即成罗汉。缘多不具述[功德论云]舍利弗有二相。目连七相。阿难二十相。难陀三十相。难陀金色。阿难银色。衣服光耀。金缕履屣。执琉璃钵。入城乞食。自除如来。余无能及者)前槃特观出入息。即约鼻根。今约观识。缘鼻端白。以驻其心。令不散乱。条然有别([孤山云]以多散乱。且以事相止心。为入道方便也。按禅波罗蜜云。五处系心。各系缘止。即顶上鼻柱等)。

  (CB17563二依教修行二)。

  (CB17566一明观行)。

  我初谛观。经三七日。见鼻中气。出入如烟。身心内明。圆洞世界。遍成虚净。犹如琉璃。烟相渐销。鼻息成白。

  【疏】初观白相。经三七日后。见息气犹如烟相。此观成时。身心内发。若身若器。一时空净。内外映彻。犹如琉璃。此则因观生灭息相。观心融明。将发空慧。遂洞身界。犹在方便。未能妄缘。故见其烟。遂成白相([温陵云]息由风火而起。鼓烦恼浊。故其状如烟。味者不觉。谛观能见。六交见火烧息。能为黑烟紫焰。皆烦恼所发也。净观发明。烦恼渐薄。故内明外虚。烟消成白)。

  (CB17566二明悟益)。

  心开漏尽。诸出入息。化为光明。照十方界。得阿罗汉。世尊记我。当得菩提。

  【疏】无生空慧。既已现前。诸息不生。纯是智慧。慧光明照。一切皆如。世界众生。无非圆妙。由斯漏尽。当得菩提([标指]观行成就。一时空净。合本觉妙明也)。

  (△[温陵云]及乎漏尽。无复烦恼。内莹发光。故出入息化为光明)。

  (△[熏闻云]由观鼻识。似发十六特胜禅也。此禅与六妙门。横竖浅深之异耳。始从知息出入。乃至观于弃舍。摄四念处。能见三界九地。所证境界。故云圆洞世界等。又能于地地中。以照观了破四颠倒。发真无漏。故云心开漏尽等。亦可是通明之相。禅门备焉。记即印成。当犹是也。菩提云。如前文得亲印记。若作授记当来。得佛果菩提者。即二酥密记。或醍醐显记)。

  (CB17563三结答所问)。

  佛问圆通。我以销息。息久发明。明圆灭漏。斯为第一。

  (CB17565四富楼那三)。

  (CB17563一叙昔辩二)。

  (CB17566一具谈权实)。

 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。即从座起。顶礼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旷劫来。辩才无碍。宣说苦空。深达实相。

  【疏】富楼那云满。弥多罗云慈。尼女声。([法华文句云]此人从父母两缘得名。故云满慈子。善知内外经书。靡所不知。就知识故。复名满。增一云。善能广说。分别义理。满慈子最第一。第一者。说满字也。净名疏云。想数即对富楼那。数偏张。从想入道。是故声闻弟子。说法第一。成论云。识得实法。想得假名。富楼因想数分明。故能分别名相无碍。辨才无滞)得四辨才。旷劫便有。非独今日。([标指]四辨才者。一法无碍。知诸法总相。二义无碍。知诸法别相。三辞无碍。无断尽说。四乐说无碍。无疲厌说)苦空实相。即权实法也。内閟外现。成就众生。累劫如是([温陵云]世间诸法。皆无常苦空。中有真常。不苦不空。如涅槃四德。即实相也)。

  (CB17566二备演法门)。

  如是乃至恒沙如来。秘密行门。我于众中。微妙开示。得无所畏。

  【疏】非今一佛。所说法门。河沙佛所。闻秘密法。我皆为众。宣说无畏。言微妙者。以言辞譬喻方便。随顺机感也([大疏云]非器不传曰秘。隐奥难知曰密)。

  (△[吴兴云]始阿含。终般若。故云乃至大品中。转教诸菩萨摩诃般若。即其相也)。

  (CB17563二明现证)。

  世尊知我。有大辨才。以音声轮。教我发扬。我于佛前。助佛转轮。因师子吼。成阿罗汉。世尊印我。说法无上。

  【疏】如来知我有辨才智。遂教我以口轮说法。此则示令以不生灭心行。说实相法。故能随说法净。则智慧净。随智慧净。即其心净也。师子吼者。无畏说也([净名经云]演法无畏。犹师子吼。什曰。能说实法。众咸敬顺。犹师子吼。威摄群兽也)。

  (△[熏闻云]身轮现通。口轮说法。意轮鉴机。此口轮也。助佛转轮。此法轮也。口轮是所转。法轮是能转)。

  (△[私谓]满慈此章。与法华授记品。参互证明。此云。恒沙如来。秘密法门。微妙开示。彼云。亦于过去九十亿诸佛所。护持助宣佛之正法。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为第一。于贤劫当来说法人中。亦复第一。此云。以音声轮。教我发扬。我于佛前。助佛转轮。彼云。精勤护持。助宣我法。能于四众。示教利喜。此云。因师子吼。成阿罗汉。彼云。彼佛世人。谓之实示声闻。而富楼那以斯方便。饶益无量百千众生。智者大师释助宣正法曰。迹为下根声闻。即是助宣酪法。迹在方等。示受弹诃。即是护持助宣生酥法。迹领般若。即是护持助宣熟酥法。迹在法华得悟。即是护持助宣醍醐法。是则佛前转轮。助宣五味半满之法。旷劫苦空。无非实相。河沙秘密。总是声轮安陀林中。领身子之萦戴。猕猴池上。服净名之弹呵。咸是啐啄同时。翼轮双举。而岳师牵引藏教。判析圆通。复以阿含般若。比量教相。海形牛迹。无怪乎是非之锋起也)。

  (CB17563三结酬所问)。

  佛问圆通。我以法音。降伏魔怨。销灭诸漏。斯为第一。

  【疏】内以禅定智慧。伏断爱见。外以神通说法。降制魔外。则涅槃城存。三宝不绝也([补遗云]中道法音降无明魔怨也)。

  (CB17565五优波离三)。

  (CB17563一遇佛受教)。

  优波离即从座起。顶礼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亲随佛。逾城出家。亲观如来。六年勤苦。亲见如来。降伏诸魔。制诸外道。解脱世间。贪欲诸漏。承佛教戒。

  【疏】优波离。云近执。即如来为太子时。亲近执事之臣也。([翻译]邬波离。翻化生。或翻上首。以其持律。为众纲纪。故名优波厘。或翻近执。为太子亲近执事之臣。古人云。佛之家人。非也。讹云优波离)在家执事。出家亦尔。遂见修行。降魔制外。断惑成道也。故承如来。教以持戒。此言随佛出家。律云。度诸释种。先度波离。稍似有异。盖以初虽随佛。后方得度耳。([四分律云]王舍城有童子优波离。为佛剃发[法苑珠林云]是五百释子剃头师。不轻不重。泯然除尽。佛言善来。即成沙门。佛即授戒。得阿罗汉。次授五百释子戒。优波离为上座[善见律云]优波离升座。执象牙装扇。见集律藏)。

  (CB17563三因戒获证)。

  如是乃至。三千威仪。八万微细。性业遮业。悉皆清净。身心寂灭。成阿罗汉。我是如来众中纲纪。亲印我心。持戒修身。众推为上。

  【疏】有威可畏。有仪可象。约二百五十戒。各有四威仪。合为一千。(行住坐卧。律仪各二百五十)复对三聚。转成三千。(三聚。谓摄善法。摄律仪摄众生)复将三千威仪。分配身口七支。为二万一千。(七支戒谓身三口四)复约对治三毒。及四分烦恼。(谓多贪多嗔多痴。及等分)成八万四千。今举大数云耳。(上资中文)杀盗淫妄。性元是罪。不待制止。犯即成业。故云性业。余即因过始制。制前犯即无罪。故云遮业。([孤山]云性业不由佛制。持之性自是善。犯之性自是罪。如杀盗等。遮业由佛遮制。犯之得罪。如垦土等)。

  (△[手鉴云]且如一部律中。僧尼二部戒本。对境制戒虽多。不离性遮二种。凡对有情境制者。名性。对非情境制者。名遮。以一性字收一切性。以一遮字收一切遮。性自是等者。如佛未制戒。轮王以十善戒化人。至佛出世。比丘有犯而重制故。故南山云。性恶通于化制。又佛出世。方有余戒。如垦土坏生。外道讥言。无有慈心。损彼命等。故佛随制。遮彼之谤。故南山云。遮戒因过便起。应知性遮是所犯之戒。业是所招之报。又犯性戒。得两重罪。一业道。二违制。若犯遮罪。但有违制。故南山引经云受戒者罪重。不受者罪轻。此之谓也)由持戒故。不犯诸尘。尘既不生。身亦无得。故身寂灭。我身不有。我心何依。根尘既亡。心无所有。故亦寂灭。如是诸法。一时清净。唯一宝觉。本来无染。真持戒耳。由是获证。言纲纪者。结要之处。以能决断重轻。开持遮犯。制众行事。令人法高尚。为后轨也([智论第一]诸罗汉更问。谁能了集毗尼法藏。皆言长老忧波利。于五百阿罗汉中。持律第一[净名疏云]念数。对优波离。用念持律入道。身口对缘。诠量轻重忆持不忘。于诸声闻中持律之上也[什公云]在在世世。誓愿持律。故于今持律第一)。

  (△[净名经云]如优波离。以心相得解脱时。宁有垢不。不也。一切众生。心相无垢。亦复如是。其如此者。是名奉律。是名善解。什曰。奉律梵本云毗尼。秦言善法。谓自治淫怒痴。亦能治众生恶也。肇曰。若能知法如此。乃名善解奉律法耳)。

  (CB17563三结酬所问)。

  佛问圆通。我以执身。身得自在。次第执心。心得通达。然后身心。一切通利。斯为第一。

  【疏】持戒修身。禁防尘染。观身实相。尘自不生。能分别心。依何所有。是故身心。通达自在([孤山云]次第执心者。由持戒清净。故发定慧也。定持心。则止散。慧持心则照。昏故曰心得通达)。

  (△[补遗云]下文先持声闻四弃。后行菩萨清净律仪。执心不起。今云次第执心。指大乘戒。直制心地。以为圆通也。按苕溪引据下文。谓执心非约定慧。所叙正言其小。故竹庵拣之)。

  (△[中川云]依身有识。故先从执身。次第执心)。

  (CB17565六目乾连二)。

  (CB17563一遇缘闻教)。

  大目乾连。即从座起。顶礼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初于路。乞食逢遇优楼频螺。伽耶那提。三迦叶波。宣说如来。因缘深义。

  【疏】目乾连姓。云采菽氏。拘律陀名。云无节树。优楼频螺。云木菰林。([法华文句云]优楼频蠡。亦优楼毗。亦优为。此翻木菰林[孤山云]此云木瓜窿。胸有癃。如木瓜故)伽耶云城。(亦云象山。名即象头山)那提云江。(此翻河。亦江。毗婆尸佛时。兄为瓶沙王师。五百弟子。两弟各二百五十。是一千比丘。相随归佛者)缘如舍利弗中和会。

  (CB17563二因教通悟二)。

  (CB17566一获悟入道)。

  我顿发心。得大通达。如来惠我。袈裟著身。须发自落。

  【疏】前闻因缘深义。即由因缘。深达实相。实相无相。身心寂灭。由是开悟。名大通达([文句云]观于一心。歘有一切心。观一切心。歘无诸心。心无有无。通至实相。即神通观也)。

  (△[智论云]舍利弗目连。俱到佛所。佛遥见二人。告诸比丘。是我弟子中。智慧第一。神足第一。佛言。善来比丘。即时须发自落。法服著身。衣钵具足。受成就戒。增一云。我弟子神通轻举。飞到十方者。大目连第一)。

  (CB17566二因悟得通)。

  我游十方。得无挂碍。神通发明。推为无上。成阿罗汉。宁唯世尊。十方如来。叹我神力。圆明清净。自在无畏。

  【疏】谓由开悟。分别不生。意识不起。即是以湛旋其虚妄灭生。伏还元觉。湛性既深。心光宣发。神通大用。由此现前。能游十方。无碍自在([孤山云]六神通中。唯漏尽是内证。余五皆属外用)。

  (△[法华文句云]约教论神通者。依四禅十四变化。依观练熏修十一切无漏事禅。能作十八变。即初教中神通。依空起慧。以空慧心。修诸神通。即通教中神通。次第依三谛习得神通展转深入。过于二乘。即别教神通。依于实相不以二相见诸佛土。从真起应。不动真际。遍十法界。是圆教神通。本迹者。本住真际首楞严定。能于一念遍应十方。种种示现。施作佛事。以慈悲故。迹为五味神通。引令入极)。

  (△[私谓]目连神通。广如经论。如云。欲知佛声音远近。飞过西方。恒河沙土。彼人惊怪。谓人头虫。彼佛言。东方无量佛土。释尊神足第一弟子。寻声到此。此则十方如来。叹我神力也)。

  (CB17563二结酬重指)。

  佛问圆通。我以旋湛。心光发宣。如澄浊流。久成清莹。斯为第一。

  【疏】旋湛即定。心光即慧。由定发慧。神用无边。如水澄清。万象斯现([温陵云]旋湛者。旋意识而归妙湛也)。

  (△[寂音云]神通皆以意缘。如净名入三昧。亦须作念。然念是生灭。故神通有失获。圆觉云。如幻三摩提。如苗渐增长。故须积久。乃能发光。宝志初唯习定。定久忽获神通。夫定习之久。非旋湛发光乎)。

  (△[私谓]宗镜引净名疏云。三摩提数对目连是定数偏利。修此定进道故。诸声闻中。禅定第一。夫不曰神通第一而曰禅定第一。正此经湛发光之旨也。故曰。身子目连。为左右弟子者。通因定生。即是定慧一双又曰。本住真际。首楞严定。是知佛不许调达得通。而天台以三摩提数。对目连者。义在乎此)。

  (○已上六人依识悟入竟)。

  【科】([○@卍]四复大同本证七)。

  (CB17565一火头金刚三)。

  (CB17563一遇佛闻教)。

  乌刍瑟摩。于如来前。合掌顶礼佛之双足。而白佛言。我常先忆。久远劫前。性多贪欲。有佛出世。名曰空王。说多淫人。成猛火聚。

  【疏】乌刍瑟摩。此云火头。观火性得道。故以名焉。([直解云]例上不言从座起者。以火头金刚。示现执金刚神。卫[获]侍从。不设本座故)因多贪欲。闻教修观。从此获悟。贪欲盛者。是鬼狱因。因为欲火所炽。果为业火所烧。因果相当。俱名火聚。

  (CB17563二依教修观二)。

  (CB17566一观成获悟)。

  教我遍观。百骸四支。诸冷暖气。神光内凝。化多淫心。成智慧火。

  【疏】初观身心。唯见暖触。后观暖触。无相无生。我身自空。暖依何住。身心既寂。性火妙发。故云神光内凝。成智慧火([吴兴云]百骸四支。地也。冷暖气。水火风也。三昧既著。神光内凝。以多欲人火大偏胜。故变淫火而成智火)。

  (CB17566二重指释成)。

  从是诸佛。皆呼召我。名为火头。我以火光三昧力故。成阿罗汉。心发大愿。诸佛成道。我为力士。亲伏魔怨。

  【疏】因观火性。得真三昧。以火为入道初门。故曰火头。火能破坏一切诸法。故发大愿。为力士身。破魔护法也([直解云]言火头者。头现火焰。作降魔相。示为金刚身故。火光三昧者。正由火光三昧力。断见思。得果证故)。

  (CB17563三结酬所问)。

 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。身心暖触。无碍流通。诸漏既销。生大宝焰。登无上觉。斯为第一。

  【疏】暖触即空。故云无碍性火妙发。故曰流通。内凝外现。故生宝焰([交光云]火光三昧。能现外相。佛陀入火光定其室如焚。发智慧火爇烦恼薪。故能生宝焰也)。

  (△[王舜鼎曰]此性火真空。性空真火之的证也。下六圣仿此)。

  (CB17565二持地菩萨二)。

  (CB17563一遇佛受教二)。

  (CB17566一历值诸佛具修福乐)。

  持地菩萨。即从座起。顶礼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念往昔。普光如来。出现于世。我为比丘。常于一切要路津口。田地险隘。有不如法。妨损车马。我皆平填。或作桥梁。或负沙土。如是勤苦。经无量佛。出现于世。或有众生。于阛阓处。要人擎物。我先为擎。至其所诣。放物即行。不取其直。

  【疏】勤身苦己。利益多众。经无量佛。作无畏施。福因广也。市垣曰阛。市门曰阓。([标指]半治道路。即地性入圆通也)。

  (△[法华文句云]宝云经云。菩萨有十法。名持地三昧。如世间地。一者广大。二众生依。三无好恶。四受大雨。五生草木。六种子所依。七生众宝。八生众药。九风不动。十师子吼不能惊。菩萨亦尔)。

  (CB17566二别值毗舍亲承开示)。

  毗舍浮佛。现在世时。世多饥荒。我为负人。无问远近。唯取一钱。或有车牛。被于泥溺。我有神力。为其推轮。拔其苦恼。时国大王。延佛设斋。我于尔时。平地待佛。毗舍如来。摩顶谓我。当平心地。则世界地。一切皆平。

  【疏】毗舍浮。云遍一切自在。(庄严劫中最后一佛)平治路地。待佛经过。佛以自证法门开示。令平心地一切皆平者。心为万法所依。平等含育。长养一切。故名为地。若能平等性观。与此无异。则一切法。无不平等。自在无碍。由是佛名一切自在耳([孤山云]地由心造。心平则地平)。

  (△[智论云]内法与外法作因缘。若善若不善。多恶口业故。地生荆棘。谄诳曲心故。地则高下不平。悭贪多故。则水旱不调。地生瓦砾。不作上诸恶故。地则平正。多出珍宝)。

  (△[观经序云]心分垢净。见两土之升沈。故知娑婆心险。感陵谷之高深。极乐心平。致地平之如掌)。

  (CB17563二因教获悟二)。

  (CB17566一正陈悟旨)。

  我即心开。见身微尘。与造世界。所有微尘。等无差别。微尘自性。不相触摩。乃至刀兵。亦无所触。

  【疏】闻平心地。即悟我心。本来平等。若身若界。所有微尘。皆无自性。但从虚妄分别所现。唯一实相。本如来藏。犹如空华。翳故妄见。空本无华。复何相碍。由是刀兵。亦无所触。([孤山云]刀兵无触者。以身尘界尘。一一平等空寂。各各不相知。各各不相到。体本无生故无触摩)。

  (△[海印云]微尘性空。本不相触。如以空合空也)。

  (△[交光云]刀兵为外地大。身为内地大。以身触身。如斩光截影)。

  (CB17566三因悟获证)。

  我于法性。获无生忍。成阿罗汉。回心今入菩萨位中。闻诸如来。宣妙莲华。佛知见地。我先证明。而为上首。

  【疏】身界二尘。染净诸法。本无自性。唯是实相。如来藏性。故云法性。于此忍可。元无生灭。决定不谬。名无生忍。([标指]法性即心地也)此人开悟大乘。而登小果者。以彼随意乐。要入即入。如西域诸菩萨等。皆悟大道。嫌弃小乘。犹如咳唾。多因王请。即证小果。由人意乐。岂不然乎。([吴兴云]准资中引俱舍说。微尘积聚。各有间隙。[牙-(必-心)+?]不相触。此乃析色明空。悟无生理。论约尘性有间。经约尘性不触。性相既别。大小非类。悟无生等。由分证法身。而权取小果。故以无生忍简之。初自度。后化他。是谓回心向大)。

  (△[私谓]资中以析色明空释小。长水已不取其说。岳师拣之是也。我于法性获无生忍。是悟大乘。成阿罗汉。是证小果。故长水有权取小果之说。竹庵泥回心言。谓获无生忍。乃小教真谛。言平心地等。小乘亦谈诸法由心。则依语之过矣)持经在昔。证法华经。见普门品([证真云]法华普门品。说闻品益者。即其人焉)。

  (△[温陵云]妙莲华佛知见地。即诸佛心地法门也。行实圆契。染净双忘。名妙莲华。迥出三乘。深造一实。名佛知见地。持地所持。持此而已)。

  (CB17563三重指结酬)。

  佛问圆通。我以谛观。身界二尘。等无差别。本如来藏。虚妄发尘。尘销智圆。成无上道。斯为第一。

  (CB17565三月光童子三)。

  (CB17563一值佛受教)。

  月光童子。即从座起。顶礼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忆往昔。恒河沙劫。有佛出世。名为水天。教诸菩萨。修习水精。入三摩地。

  【疏】月是太阴。能生于水。与所值佛。皆由所习而得其称([温陵云]水性圆明。故号月光。修习水精。谓观水精性也)。

  (○[释文]宋刻别本。作修习水观)。

  (CB17563二依教修观二)。

  (CB17566一备陈修行二)。

  (▽一正成水想二)。

  (CB17562一正作想)。

  观于身中。水性无夺。初从涕唾。如是穷尽。律液精血。大小便利。身中旋复。水性一同。见水身中。与世界外。浮幢王刹。诸香水海。等无差别。

  【疏】一味水性。更非余大之所相倾。故名无夺。([补遗云]身中之水。净秽不相凌夺。仍与外之香海。大小不相凌夺。以性水真空是同。故使大小无相夺伦也)浮幢王刹。香水海者。准华严经。华藏海中。有大莲华。其莲华中。有诸香水海。一一香水海。为诸佛刹世界之种。今观身水。与彼海同。故无差别([华藏世界品云]此华藏庄严世界。有须弥山。微尘数风轮所持。最在上者。名殊胜威光藏。能持普光摩尼香水海。此香水海。出大莲华。名种种光明蕊香幢。华藏庄严世界。住在其中。此中复有不可说微尘香水海。一切世界所有庄严。悉于中现。中央香水海。名无妙华光。以现一切菩萨形摩尼王幢为底。出大莲华。名一切香摩尼王庄严。有世界种而住其上。有不可说佛刹。于中布列此二十重世界。自下而上。各有佛刹微尘数围绕。娑婆世界正当第十三重。此世界皆在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中。皆依现一切菩萨形摩尼王幢庄严莲。华住)。

  (△[释要云]从海涌现。故曰浮幢。华藏世界在香水海中。故曰浮幢王刹。华藏二十重。累高如幢。最为广大。故称王)。

  (CB17562二叙偏证)。

  我于是时。初成此观。但见其水。未得无身。

  【疏】水想成时。但得无我。犹执水相。全是于身。未亡法见。故未无身([资中云]此定果色。随心所变。如十遍处。入定则有。出定则无)。

  (△[手鉴云]前身中水。与外香水无差别者。作此观时。所见皆水。即定果色。随心所遍。正同十遍处定。十者。青黄赤白。地水火风空识。皆从所观境遍满得名。行相如法界次第)。

  (△[温陵云]但见其水。谓专于一观。未融四大。故未得无身)。

  (△[蕅益云]初成此观。已破见思。此即以观水三昧而为其身。不同凡夫。有我身见也)。

  (▽二因观值缘四)。

  (CB17562一入观值缘)。

  当为比丘。室中安禅。我有弟子。窥窗观室。唯见清水。遍在室中。了无所见。童稚无知。取一瓦砾。投于水内。激水作声。顾眄而去。

  【疏】初作假想。虽见其水。与香水海。等无差别。但自心见。非通他人。今定力转胜。果色亦胜。乃通他见。即实定果也。不同十遍处想。成自见耳([孤山云]定力增胜。能令外见)。

  (○[引证]张无尽云。汉州绵竹县。有水观和上故迹。与此相同。宋高僧传系曰。东夏自六祖已来。多谈禅理。少谈禅行。南岳思师。乘戒俱急。是以学者。验诸行果。其入火光三昧者。处胎经中以禅定摄意。入火界三昧。刹土洞然。愚夫谓是遭焚。若入水界三昧。愚夫见谓为水。投物其中。菩萨心如虚空。不觉触娆者。此非二乘所能究尽也)。

  (CB17562二出观如病)。

  我出定后。顿觉心痛。如舍利弗。遭违害鬼。我自思惟。今我已得阿罗汉道。久离病缘。云何今日。忽生心痛。将无退失。

  【疏】身子入定于恒河岸。为鬼所掌。出定头痛。佛语之曰。汝若无定。身应破碎。今我亦尔。将恐退失所证道果([增一云]舍利弗在耆阇崛山中。入金刚三昧。有二鬼从虚空过。定伽罗鬼语彼鬼言。我今堪以拳打此沙门头。优婆伽罗鬼。语第二鬼。汝勿兴此意。彼鬼再三不听。善鬼即舍而去。恶鬼即打舍利弗头。舍利弗从三昧起。白世尊言。体素无患。唯苦头痛。世尊告曰。有伽罗鬼。手打汝头。彼鬼有大力。若以手打须弥山者。山便为二分。今此鬼受其罪报。全身堕阿鼻狱中。世尊告诸比丘。甚奇甚特。金刚三昧力。乃至于斯。正使须弥山打头者。终不能动其毛。[释要云]二夜叉。一名为害。二名复害。拳打者乃复害也)。

  (△[雪浪云]因过去贪欲为因。感现在分段身。为果缚因现贪欲为因。感未来身。为子缚。阿罗汉果缚虽存。子缚已灭。故离病缘)。

  (CB17562三审缘指告)。

  尔时童子。捷来我前。说如上事。我则告言。汝更见水。可即开门。入此水中。除去瓦砾。

  (CB17562四再定获安)。

  童子奉教。后入定时。还复见水。瓦砾宛然。开门除出。我后出定。身质如初。

  (CB17566二因修获证)。

  逢无量佛。如是至于。山海自在通王如来。方得亡身。与十方界。诸香水海。性合真空无二无别。今于如来。得童真名。预菩萨会。

  【疏】前犹见水。今合真空。无水可得。皆如来藏。故云亡身。即证法空也(童真亦云童子。即法王子之号[大论云]佛为法王。菩萨入法正位。乃至十地。悉名王子。又说二十二菩萨。水天优婆塞菩萨。慈氏妙德菩萨。是出家菩萨。皆是补处。绍尊位者)。

  (CB17563三结酬所问)。

  佛问圆通。我以水性。一味流通。得无生忍。圆满菩提。斯为第一。

  ([标指]得性水真空。性空真水。合如来藏也)。

  (△[桐洲云]水性一味流通者。与实相相应。故曰得无生忍)。

  (CB17565四琉璃光菩萨三)。

  (CB17563一遇佛受教)。

  琉璃光法王子。即从座起。顶礼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忆往昔。经无量劫。有佛出世。名无量声。开示菩萨。本觉妙明。观此世界。及众生身。皆是妄缘。风力所转。

  【疏】具云吠琉璃。此云远山宝。由观身心。风力所转。观成得用。身心洞彻。犹彼琉璃。故以名焉。所值之佛。名无量声。亦由观风而立名耳。开示本觉而观风者。风即动相。既属于妄。元来无动。无动即本觉也。由是欲显无动而观于动([释要云]初迷觉明。动为妄业。故有众生界转动之风。菩萨用观。穷动元耳。达其元。则见本妙之不动也)。

  (△[讲录云]晦昧本觉。则不觉心动。成无明风。故感风轮。生起世界及众生身。即摇明风出也)。

  (CB17563二依教修观二)。

  (CB17566一正修观行)。

  我于尔持。观界安立。观世动时。观身动止。观心动念。诸动无二。等无差别。我时觉了。此群动性。来无所从。去无所至。十方微尘。颠倒众生。同一虚妄。如是乃至。三千大千一世界内。所有众生。如一器中。贮百蚊蚋。啾啾乱鸣。于分寸中。鼓发狂闹。

  【疏】我于下七句。标所观境。([吴兴云]界为方位。故安立。世为迁流。故动时。时即过现未也。动止。谓行住坐卧四仪。动念。心虑生灭也)。

  (△[讲录云]观界安立。风力执持故。观世动时风力运转故。观身动止。风力系摄故。观心动念。境风鼓动心海。成识浪故。皆由一念妄动。摇明风出。故云诸动无二)我时下。正观察也。即世界身心。皆由风动。风自何生。而动诸物。即不动时。去至何所。风既无从。物成妄动。故见十方。一切众生。狂自鼓闹。同一虚妄。本无所因([标指]观行中。了此群动性。无去无来。自是众生。背觉合尘。迷头认影)。

  (CB17566二观成获益)。

  逢佛未几。得无生忍。尔时心开。乃见东方。不动佛国。为法王子。事十方佛。身心发光。洞彻无碍。

  【疏】未几。犹在近也。依教观察。受教未久。即证无生。由观生灭。证不生灭。故见东方不动佛国。我身及器。咸即本觉妙明元体。故云发光。洞彻无碍([化城瑜品云]东方二佛。一名阿閦。在欢喜国。二名须弥顶。解云。东方震为动。乃群动之本。欢喜亦动也。即动而静。在动国而不动。华严以东方为不动智也。阿閦鞞。此云不动。法身不动故。须弥顶。不动之极也。净名曰。毁誉不动如须弥)。

  (○[引证][涅槃云]文殊师利言。于此东方过二十恒河沙等世界。有佛世界。名曰不动。其佛号曰满月光明。为琉璃光菩萨。讲宣如是大涅槃经。彼佛告琉璃光。西方去。此二十恒河沙佛土。彼有世界。名曰娑婆。佛号释迦牟尼。敷衍如是大涅槃经。彼有菩萨。名光明遍照高贵德王。已问斯事。如汝无异。琉璃光菩萨闻斯事已。欲来至此。故现其瑞。有此光明)。

  (CB17563三结酬所问)。

  佛问圆通。我以观察。风力无依。悟菩提心。入三摩地。合十方佛。传一妙心。斯为第一。

  [宗镜]故知群动无二。唯一妄风。风赖众缘。本无依处。静观风力无依。顿悟唯心不动。则本觉妙明。恒照法界。故曰。十方诸佛。唯此一妙心耳。风力既无依。万法皆无主。来从缘有。去逐幻空。唯本觉心。本无生灭([标指]得真风真空。性空真风。合如来藏性)。

  (CB17565五虚空藏菩萨四)。

  (CB17563一同佛所得)。

  虚空藏菩萨。即从座起。顶礼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与如来。定光佛所。得无边身。

  【疏】定光。即然灯佛也。([翻译]瑞应经翻为锭光。定应作锭。有足曰镫。无足曰锭。摭华云。锭音定)由观四大。虚妄有生。无物可得。同于虚空。故得身相犹如虚空。周遍无碍也([标指]佛真法身。犹如虚空。即合如来藏性)。

  (△[孤山云]法身如空。遍一切处。故云无边)。

  (△[温陵云]于定光所得。无边身者。法身如空。刹海不碍必假心灯圆照。然后发明也)。

  (○[引证][清凉云]无阂住檀施等虚空。即金刚宝菩萨亦虚空藏菩萨别名)。

  (○[宗镜云]大集会中。虚空藏来时。纯现虚空相。谓阿难言。我以自身证知。是故如所证知。能如是说。何以故。我身即是虚空。以虚空证知一切法。为虚空印所印。尔时五百大声闻。各以所著郁多罗僧。奉虚空藏。奉上衣已。一时同声。说如是言。其有众生。深发阿耨菩提心者。快得善利。于如是大智法藏中。不堕其外。所上之衣。即便不现。诸声闻问。衣何所至耶。虚空藏答言。入我藏中。又虚空藏菩萨以虚空为库藏。雨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。所有宝物衣服饮食。故偈云。虚空无高故。下亦不可得。诸法亦如是。其性无高下。虚空藏菩萨。得虚空库藏。充足诸有情。此藏无穷尽)。

  (CB17563二备叙神用)。

  尔时手执四大宝珠。照明十方。微尘佛刹。化成虚空。又于自心。现大圆镜。内放十种。微细宝光。流灌十方。尽虚空际。诸幢王刹。来入镜内。涉入我身。身同虚空。不相妨碍。身能善入。微尘国土。广行佛事。得大随顺。

  【疏】观四大性。及以自心。唯是圆明。清净宝觉。觉体无碍。周遍一切。故能以四宝珠。照十方界。化成虚空。于心现镜。光照诸刹。来入镜中。身刹互入。不相妨碍。广大随顺。施作佛事。十种光者。十身卢舍那也([吴兴云]因观四大色质。既得无边法身。为显此身。遍融一切。故执宝珠照十方等。而表示之。以珠表色。以镜表心。色从心造。全体是心。故放宝光。灌十方等。华严云。清净妙法身。湛然应一切。同虚空。法也。入尘国。应也。说三乘法为佛事。称四悉机为随顺)。

  (△[交光云]十光者。从大圆镜而现十智。如华严三世智。乃至知无边诸佛智也。大圆镜智。即称法身智体。故能摄诸刹海。涉入我身)。

  (○[引证][华严出现品云]譬如大海。有四宝珠。具无量德。能生海内一切珍宝。此四宝珠。一切凡夫龙神。悉不得见。娑竭龙王。以此宝珠。置于宫中深密处故。如来应正等觉。大智慧海。亦复如是。于中有四大智宝珠。具足无量福智功德。由此能生一切众生。声闻缘觉学无学位及诸菩萨智慧之宝。所谓无染著巧方便大智慧宝。即一大圆镜智。善分别有为无为法大智慧宝。即二平等性智。分别说无量法而不坏法性大智慧宝。即三妙观察智。知时非时未尝误失大智慧宝。即四成所作智。若诸如来。大智海中。无此四宝。有一众生得入大乘。无有是处。此四智宝。薄福众生而不能见。置于如来深密义故)。

  (CB17563三由观获证)。

  此大神力。由我谛观。四大无依。妄想生灭。虚空无二。佛国本同。于同发明。得无生忍。

  【疏】此叙观成获忍。发此大用。四大身心。虚空佛国。同一虚妄。唯是宝觉。冥此发用。岂拘方所([标指]四大色法。皆从真空而现)。

  (CB17563四结酬所问)。

  佛问圆通。我以观察。虚空无边。入三摩地。妙力圆明。斯为第一。

  【疏】由观空故。现身现土。互相涉入。依此得名虚空藏耳([标指]得性空真觉。合如来藏性)。

  (CB17565六弥勒菩萨三)。

  (CB17563一遇佛受教)。

  弥勒菩萨。即从座起。顶礼佛足。而白佛言。我忆往昔。经微尘劫。有佛出世。名日月灯明。我从彼佛而得出家。心重世名。好游族姓。尔时世尊。教我修习。唯心识定。入三摩地。

  【疏】具云梅咀利曳那。此云慈氏。([清凉云]弥勒。梵音具云迷帝隶。西域记亦翻为梅怚丽。皆梵音轻重。此云慈氏。姓也。名阿逸多。此云无胜。以生具相好。圣德无过故。今以姓而呼。但云慈氏。然有三缘。一由本愿。过去值大慈如来。因立大愿。愿得斯号故。二由此得慈心三昧故。三由母怀时。便有慈心故。如满慈子。得慈心三昧故。母亦慈也。思益云。众生见者。即得慈心三昧。故云慈氏)灯明佛时。妙光菩萨。八百弟子。中有一人。号曰求名。是此人也。([法华叙品]日月灯明佛。八子皆师妙光。其最后成佛者。名曰然灯。八百弟子。中有一人。号曰求名。贪著利养。虽复读诵众经。而不通利。多所忘失。故名求名。偈曰。是妙光法师。时有一弟子。心常怀懈怠。贪著于名利。求名利无厌。多游族姓家。弃舍所诵习。废忘不通利。以是因缘故。号之为求名。亦行众善业。得见无数佛。供养于诸佛。随顺行大道。具六波罗蜜。今见释师子。其后当作佛。号名曰弥勒。广度诸众生。其数无有量)心重世名。多游族姓者。盖由心外见境。驰求不息。分别诸法种类名相。不知自心熏习所现。即是不了心及缘。则生二妄想也。为对治故。教唯识观([真际云]以不达遍计本空。依他幻有。故耽世名。好游族姓。唯心识定者。唯遮境有。识简心空。唯有自心。心外无法也)。

  (△[直解云]唯心识者。心即是识。以第八识元名心故)。

  (△[手鉴云]然此唯识。具一切法门。而众生有两种。一多著外色。少著内识。二多著内识。少著外色。如上界多著内识。下二界多著外色。外色多。内识少。如学问人。多向外解。破外向内。故须此观。又唯心识。定有二种。谓影像真实。地前加行。作影像唯识观。初地见道。作真实唯识观。一切法以识为相。真如为性。影像真实虽殊。总名唯识观)。

  (△[起信疏云]凡夫二乘。不知唯识。计有外尘。即妄分别事识义。十解已去菩萨。能解唯识。无诸外尘。顺业识义。以见佛有故)。

  (○[引证][玄赞云]日有二能。一导明。二成熟。月有二能。一除热。二清凉。灯有二能。一破暗。二传照。显佛能导迷至觉。成器熟根。除烦恼之热。得涅槃之凉。永破痴愚。化生传法。表此法也。故立其名[楞严搜玄钞云]名日月灯者。喻三智也。谓一切智。道种智。一切智智。三智备足。亦三德圆满也)。

  (CB17563二依教修观二CB17566一久修离过)。

  历劫已来。以此三昧。事恒沙佛。求世名心。歇灭无有。

  【疏】初修此观。已得对治。知世名利。有无厚薄。皆我自己唯识所变。不从他来。由此驰求。顿尔皆失([标指]以唯识三昧。了心佛及众生。是三无差别)。

  (CB17563二观成得道二)。

  (CB17566一证唯心)。

  至然灯佛。出现于世。我乃得成。无上妙圆。识心三昧。乃至尽空。如来国土。净秽有无。皆是我心。变化所现。

  [宗镜]非唯相见二分。依识体生。乃至凡圣之身。净秽之土。皆从识现。是以十方法界。净秽国土。皆是我心中变出。总是我安宅。真妄随心。巧拙由智。对大菩萨。阐彼净方。逗劣众生。现斯秽土【疏】此观初成。位当解行。今得三昧。正入初地。名真见道。谓以一实根本无分别智。与法界冥合。能所一如。无有二相故。唯识颂云。若时于所缘。智都无所得。尔时住唯识。离二取相故。当尔之时。方名亲证。乃至尽空。如来国土。净秽有无。皆是我心变化所现。故五位中。名通达位也([吴与云]谓尽虚空界。所有佛国等。唯心所现。若以四土言之。心即寂光。变化即实报方便。同居净秽。但是三土之相。[牙-(必-心)+?]有起灭耳)。

  (△[温陵云]然灯佛现。乃成妙圆者。心灯既现。则万境妙圆也)。

  (△[中川云]我心变现者。唯识言大圆镜智。相应心品。能现能生身土智影。如大圆镜。现众色相)。

  (○[引证][唯识云]若变化身。依变化土。谓成事智大慈悲力。由昔所修。利他无漏净秽佛土。因缘成熟。随未登地有情所宜。化为佛土。或净或秽。或大或小。前后改转。佛变化身。依之而住。能依身量。亦无定限)。

  (○[清凉云]言一切净秽者。此通三土。唯除法性。皆是如来通慧力所成故。此有二妨。一皆名佛土妨。谓土有净秽。秽岂佛土。答曰。秽亦佛土。三界朽宅。属于一人。娑婆杂恶。居华藏内。是我佛土。次秽土称净妨。秽名佛土。就统以言。秽名净土。复据何理。故有此答。就佛皆净。身子所见。丘陵坑坎。佛言我此土净。而汝不见也)。

  (CB17566二现诸佛)。

  世尊。我了如是唯心识故。识性流出无量如来。今得授记。次补佛处。

  【疏】既能亲证真唯识理。依正净秽。皆唯心现。故无量佛。从识性流。今得补佛。亦我识变。非由他也。

  [宗镜]十方如来皆是我心中流出者。古释云。如海上沤。各各不同时。由差别心观。即有彼此。但水体是一。即知一佛出现时。即一切佛出现。离自他相故。但众生有处。十方如来。为种种身而助化之。非独如来含于一义。一切众生。亦是我流出。

  (△[又宗镜云]诸法胜义。亦即是真如。常如其性。即唯识实性。明知天亲亦用如来藏而为识体)。

  (△[吴兴云]从法身识性。流出报应无量佛身。识性之言。乃庵摩罗(按宗镜明识性即如来藏苕溪指庵摩罗则迂))。

  (△[空印云]识性。即是实性唯识。乃真如法身。依于法性。现报化身大圆镜智。现自受用身。平等性智。现他受用身。成所作智。现变化身。虽依智现。其种在识故)。

  (△[桐洲云]诸佛皆证唯识。故云流出)。

  (△[教乘云]补处者止此一生。次补佛位。即等觉菩萨也。什公云。弥勒既绍尊位。又当于此土而成佛。章安曰。实处补位。辅应化佛。示历五味。又且从权[手鉴云]一生补处有二义。一约化相。有三。一人中一生。二天中一生。三下降一生。二约实报。谓于四种变易中。唯有末后一种。名无有生死一位所系也。如上生疏说)。

  (○[引证][宗镜云]总持教中说。三十七尊。皆遮那一佛所现。谓毗卢遮那如来。内心证自受用。成于五智。从四智流出四如来。大圆镜智。流出东方阿閦如来。平等性智。流出南方宝生如来。妙观察智。流出西方无量寿如来。成所作智。流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。法界清净智。即自当毗卢遮那如来。此三十七尊。各有种子。皆是本师智用流出。与华严经中海印顿现。大意同也)。

  (CB17563三重指结酬)。

  佛问圆通。我以谛观。十方唯识。识

相关推荐
热点栏目
推荐阅读
1997年5月15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5日出生的人五行缺

1997年5月15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?...

1997年5月1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

1997年5月1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?公历1997年5月17日...

1997年5月20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20日出生的人五行缺

1997年5月20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?公历1997年5月20日...

1997年5月1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

1997年5月1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?公历1997年5月16日...

1997年5月2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2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

1997年5月2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?公历1997年5月29日...

最新文章
惊沙猎猎风成阵,白雁一声 惊沙猎猎风成阵,白雁一声

惊沙猎猎风成阵,白雁一声霜有信。古诗原文[挑错/...

惊风乱飐芙蓉水,密雨斜侵 惊风乱飐芙蓉水,密雨斜侵

惊风乱飐芙蓉水,密雨斜侵薜荔墙。古诗原文[挑错/...

惊回千里梦,已三更。起来 惊回千里梦,已三更。起来

惊回千里梦,已三更。起来独自绕阶行。古诗原文[挑...

惜衣有衣,惜食有食。 惜衣有衣,惜食有食。

惜衣有衣,惜食有食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]惜衣有衣...

惟人参之,性灵所锺,是谓 惟人参之,性灵所锺,是谓

惟人参之,性灵所锺,是谓三才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...

惜恐镜中春。不如花草新。 惜恐镜中春。不如花草新。

惜恐镜中春。不如花草新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]出自...

惜别伤离方寸乱。忘了临行 惜别伤离方寸乱。忘了临行

惜别伤离方寸乱。忘了临行,酒盏深和浅。古诗原文...

惊塞雁,起城乌,画屏金鹧 惊塞雁,起城乌,画屏金鹧

惊塞雁,起城乌,画屏金鹧鸪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...

惜恐镜中春。不如花草新。 惜恐镜中春。不如花草新。

惜恐镜中春。不如花草新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]出自...

惜寸阴者,乃有凌铄千古之 惜寸阴者,乃有凌铄千古之

惜寸阴者,乃有凌铄千古之志;怜微才者,乃有驰驱...

手机版 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