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经网
标题

第二卷 大宝积经全文

来源:心经网作者:菩提流志 译时间:2019-05-30 14:45:10
“复次,迦葉,未来有人,住于非业作非业故,取众生相为说法故,处处游行唯修似行,极似布施、持戒、安忍、精进、静虑、般若波罗蜜,炽盛流布。若有如实说是经者,则为他人憎嫌舍弃;于是经中,起邪见想。是愚痴人不知此经呵责破戒。迦葉,当于尔时,皆为贼行之所秽污。是故彼人不思己过,能甚破坏正等菩提;由覆藏故怀羞而谤无上佛果。

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下

隋天台沙门灌顶撰

古来复约三性。明涅槃体。言佛地。一向是善性。一向非恶性。无记性亦有亦无(云云)。大般涅槃经玄义全文  下卷光宅云。常住佛果。有两种无记。一知解无记。二果报无记。如棋书射御。阐提亦有故非是善。佛地亦有故非是恶。即是无记性也。果报者。如生死苦无常报。既非是恶。只是无记。涅槃地常乐我净亦非是善。直是无记。开善庄严并言。佛无无记。唯一善性。知解无记。有多释。庄严云。是善性。开善云通三性。在阐提是恶。在佛是善。在余人是无记。言果报者。生死中多有异具故。果报可是无记佛果报何以是无记。佛果唯一习果。无复报法岂得类此是无记。以习善既满。并成习果也。夫三性者。若有若无。只是世俗尚不是真。何得用此释涅槃体。此皆数论之极说安处佛体。如野人暴背献至尊耳。今明涅槃体者。上来释名论无。无一切方便。论绝绝能绝所。名下妙理宁可思议。德王云。大般涅槃非色非声。云何而言可得见闻。古来诸师云何以色为涅槃体。又经云。夫涅槃者。不从因生。体非是果。古来诸师云何以佛果释涅槃体。又涅槃之体无定无果。古来诸师云何谓涅槃体定是一法。当知其体非色非声。非因非果。非一非异。非诸声闻缘觉所知。亦非十住能了了见。不能默已。强作五种言之。一约性净涅槃。二约法身德。三约一谛。四约不生不生。五约正性。初论性净。总指一部。次论法身指哀叹。次论一谛指圣行。次论不生指德王。次论正性。指师子吼迦叶等。不可备引。斑驳略周耳。性净者。净有三种。一方便净。二圆净。三性净。方便净者。呕和善巧权能逗物。住首楞严。建于大义。或一阎浮提。或一四天下。或一大千界。或十方土。随诸众生应可调伏种种示现。无生而生。王宫七步。无灭而灭。倚卧双林。是以晨朝放光。大声遍告。正觉世尊将欲涅槃。若有所疑今速可问。为最后问。所以三界躄踊。八部悲号。献供填空。流血洒地。高幢翳诸日月。广盖遍覆大千。如经广说。乃至下者作九法界身。非生现生。非灭现灭。不前不后。一时等现。然于寂灭。无所损减。于诸生死。无染无累。故名方便净涅槃也。圆净者。因圆果满。毕竟成就。原其初基。以大涅槃心。行如来行。持戒不杀。拥护正法。广宣流布。利益众生。回向大乘。感得金刚坚固之体。法身常身圆满具足。获大涅槃。修道得故。安住于此秘密藏中。复能颁宣广说。一切悉有佛性。施与一切。常命色力安无碍辩。虽破烦恼亦无所破。虽圆智慧。亦无能圆。虽施众生。不得众生及以施相。是名圆净涅槃也。性净者。非修非得。非作业非与业。本自有之。非适今也。冲湛寂静。不生不灭。虽在波浊。波浊不能昏动。

大般涅槃经玄义全文  下卷犹如仰观虚空月形。五翳不能翳。虽复随流苦酢其味真正。停留在山。虽没肤中。脓血之所不染。故名性净涅槃也。此三涅槃。不可相离。即三而一。不可相混。即一而三。虽复一三。即非一三。虽非一三。而复一三。会之弥分。派之弥合。横之弥高。竖之弥阔。微妙莫测。不可思议。今欲分别令易解故。总唱涅槃。即是其名。专据性净。以当其体。指于圆净。即是其宗。方便善巧。以为其用。作此分别。即是其教。虽复分别。都是一法。所谓大乘。大般涅槃。若得此意。无俟多言。其未解者。更重复说耳。二约法身德者。德有三种。一法身德。二般若德。三解脱德。法身者。即是金刚竖固之体。非色即色。非色非非色。而名为真善妙色。真故非色。善故即色。妙故非色非非色。又真即是空。善即是假。妙即是中。例一切法。亦复如是。以是义故。名为佛法名佛法界。摄一切法。名法身藏。名法身德也。般若德者。即是无上调御。一切种智。名大涅槃。明净之镜。此镜一照一切照。照中故是镜。照真故是净。照俗故是明。明故则像亮假显。净故瑕尽真显。镜故体圆中显。三智一心中得故。言明净镜。摄一切法。故称调御。是佛智藏。名般若德也。解脱德者。即是如来自在解脱。其性广博无缚无脱。是广博义。体缚即脱。是远离义。调伏众生。是无创疣义。如是解脱。摄一切法。亦名解脱藏。亦名解脱德。如是三德。不可相离。文云。法身亦非。乃至解脱亦非如是三德不可相混。文云。三点具足。无有缺减。当知虽一而三。虽三而一。虽复三一。而非三一。虽非三一。而三而一。不可思议。摄一切法。摄一切人。文云。我及诸子。四部之众。悉皆入中。微妙难思。为若此。今欲分别令易解故总唱秘藏。以当其名。法身摄一切法。不纵不横。以当其体。般若摄一切法。如一面三目。以当其宗。解脱摄一切法。如三点伊。以当其用。如此敷演。即是其教。非但经体义明。余义亦显(云云)。三约一谛者。世人解谛。或境或智或教非无此义。今用理释谛。理当即境正。境正即智教皆正。以理释谛其义为允。有四种四谛。一生灭四谛。集是能生。苦是所生。能生生所生。所生还生能生。苦集回转。生死无已。道名能坏。灭是所坏。所坏亦坏能坏。能坏亦坏所坏。更互生灭。故称生灭四谛。若论其相。逼迫生长能除所除等是也。如经。二无生四谛者。推苦集之本。本自不生。不生故则无苦集。既无所坏。亦无能坏。故称无生四谛。论其相者。解苦无苦。而有真谛。集道灭亦如是。如经。三无量四谛者。分别校计苦集灭道。有无量相。非诸声闻缘觉所知。如经。四一实四谛者。解苦无苦。而有于实。 大般涅槃经玄义全文  下卷乃至解灭无灭。而有于实。实者。非苦非苦因。非苦尽。非苦对。而是一实。乃至灭亦如是是名一实四谛。具如经。非离生灭四谛。别有一实四谛。即达生灭而是一实四谛。无生无量。亦复如是。一中有无量。无量中有一。不可思议。不可说示。强欲分别令易解故。总唱一实四谛。即是名也。取一灭谛。即是其体。故胜鬘云。一依者。即一灭谛也。道谛以当其宗。取道谛所治。以当其用。调御心喜。说此真谛。即名为教。虽差别说。只是一无差别法耳(此中遗一章)。五约正性者。性有五种。谓正性因性因因性果性果果性。正性者。非因非因因。非果非果果。是名正性。因性者。十二因缘。因因性者。十二因缘所生智慧。果性者。三藐三菩提。果果性者。大般涅槃。今且约一事论之。五阴下所以。即正因佛性。五阴即因性。观五阴生智慧。是因因性。此智慧增成。是果性。智慧所灭。是果果性。于阴既然。余一切法亦尔。当知五性亦非条别。即一而五。即五而一。一而不混五。五而不离一。不可思议。不可说示。强欲分别令易解故。指果果性为名。指正性为体。指因因性果性为宗。指因性为用。作此分别五性为教。虽复分别。只是一法。更无差别。若人能如此解者。非但识体。于名宗用教。触事冷然。为未解者更论宗耳。 第三明涅槃宗者。有人言。宗体不异。是义不然。何者。若论至理。二即不二。不二即二。此则宜然。若论名事。不二不可为二。二不可为不二。既立宗体。宁得是同。宗者要也。修行喉[示*禁]莫过因果。此经明因。略有三种。一破无常修常。如哀叹品。以常乐我。斥诸比丘无常。苦无我。虚伪不真。宜应舍离。今当为汝说胜三修。此是破无常修于常。能得常果显于非常非无常。烦恼为薪。智慧为火。以是因缘。成涅槃食。令诸弟子。悉皆甘嗜。劣三修是烦恼薪。胜三修是智慧火。非常非无常。是涅槃食。四众安住秘密藏中。即是甘嗜。又云。如来体之。是故为常。体者履也。履而行之。法常故佛亦常。亦是法非常非无常故。佛亦非常非无常也。问初为纯陀。直说一常。次明常住二字。次斥诸比丘。云胜三修。何意增减。答皆是今昔相对。昔说四非常。总是一无常。今论四德总是一常。举总常破总无常耳。昔说生死无常。而复流动。今以常破生死。以住破流动。故举二字。以破二耳。诸比丘置事缘理。但修三想。今举胜理破劣理但用三修(云云)。二者。以大涅槃心修从浅至深。次第行学。如圣行中。专行五行。初谓戒定慧。居家如牢狱。梵行若虚空。从头至足。其中唯有发毛爪齿大小肠胃。观察八苦五盛阴等。次解苦无苦。而有真谛。次分别校计。苦集灭道。无量无边。次非苦非集非道非灭而有实谛。广说如经。修是行已。得二十五三昧。住大涅槃。况出诸佛功德。不复可说。当知从浅至深。成因克果。显非因非果。始终莫不以常为宗。德王品中亦如是。初观四大如箧五阴如害。六尘如贼。爱如怨诈。烦恼如河。八正如筏。运手动足截流而去。得到彼岸。戒定如动足。智慧如运手。涅槃是彼岸。师子吼中。亦如是。 大般涅槃经玄义全文  下卷初从少欲知足。乃至住大涅槃。又善修戒。不见戒因戒果戒一戒二等。是名善修。定慧等。亦复如是。原始要终。皆宗常住。以常为宗明矣。三者如圣行中云。复有一行是如来行。所谓大乘大般涅槃。大乘即是修因。涅槃即是得果。大乘为因。何所不运。大涅槃果何所不克。一切无阂人。一道出生死。莫复过此。大略可知不复委说。但此文中。处处论行。或修十想或知根知欲。种种不同。不出三种。初破无常而修常。即是以圆接小接通意也。次以大涅槃心修无常。次修于常。即是从渐入顿次第别意也。后即无常而修于常。即圆顿人也。虽三不同。悉以常为因归宗常果。住大涅槃。等无有异。故文云。因虽无常。而果是常。即第二番意也。余例可知(云云)。问明体一章。即识五意。明宗亦尔否。答例然宗有三义。一宗本。二宗要。三宗助。宗本者。诸行皆以大涅槃心为本。本立道生。如无纲目不立。无皮毛靡附。涅槃心为本故。其宗得立也。宗要者行之宗要。要在于常。行会于常。能显非常非无常。如七曜之环北辰。似万川之注东海。行以常为要。亦复如是。宗助者。助名气力也。常宗得成赖于资助。或人助。或教助。或行助。或道助。由助得力。故言宗助。总此三。宗是释名。专论宗本即体意。专明宗要即宗意。专明宗助即用意。分别此三。异余法门。即教意。 第四释涅槃用者。为三。一本用。二当用。三自在起用。本用者。先出旧解。灵味小亮云。生死之中。本有真神之性。如弊帛裹黄金。像堕在深泥。天眼者捉取净洗开裹。黄金像宛然。真神佛体万德咸具而为烦恼所覆。若能断惑佛体自现。力士额珠贫女宝藏井中七宝。闇室瓶盆等喻亦复如是。此皆本有有此功用也。新安述小山瑶解云。众生心神不断。正因佛性附此。众生而未具万德必当有成佛之理。取必成之理为本有用也。开善庄严云。正因佛性一法无二理。但约本有始有两时。若本有神助有当果之理。若能修行金心谢种觉起名为始有。始有之理本已有之。引如来性。贫女额珠闇室等。证本有。引师子迦叶明乳中无酪。但酪从乳生故言有酪。酪非本有。必假醪暖。种植胡麻。答言有油。油须捣压乃可得耳。又引佛性。三世众生未来当有清净庄严之身。此证当有。双取二文。意与瑶师不异。又引木石之流。无有成佛之理。则非本有之用。众生必应作佛。今犹是因。因是本有。果是始有。本有有始有之理。即是功用义也。有人难初义。若言众生身中。已有佛果。此则因中有果过。食中已有粪。童女已有儿。若已具佛果何故住烦恼中坐不肯出耶。何故不放光动地。故文云若言有者。何故默然正破此执耳。次难第二有得佛之理。此理若常为相续常为凝然常。若相续常何谓本有佛果之理。若凝然常则因中有果过同于前。难第三家。若言本有具始有。亦应本有常住。复有无常。本有只得是常不得无常者。本有只本有那得有始有。又若本有有始有亦应无常有于常。无常不得有于常。本有那得有始有。又本有有始有则了因有生因。若了因了本有是常。生因生始有是无常。不得相有者今本有那得有始有耶。鹬蚌相扼更互是非。由来久矣。今当宣明此义。若定执本有当有。非三藏通教之宗。乃是别圆四门意。本有是有门。当有是无门。双取是亦有亦无门。双遣是非有非无门。别家偏据不融门理两失。为圆家所破。何者若执本有之用譬之树木。工匠揆则任曲者梁用。直者桁用。长者槊用。短者箭用。本有之用。亦复如是。 大般涅槃经玄义全文  下卷佛即破之。草木生时无梁箭用。工匠所裁。因缘获用。若裁曲为直。曲无梁用。展直为曲直无桁用。割长为筹长无槊用。折短为薪短无箭用。何得苦执本有之用。经云。三世有法无有是处。何得苦执本有当有。当本不立胜用安在耶。若专难破复失适缘。何者理非本非当。非亦本当非非本当。有四利益。或言本有即是常用。或言当有即是无常用。或亦当亦本即常无常双用。或非当非本。即双非不用之用。本有常用摄一切法何得无三门用。三门亦摄一切法。何得无本有常用文云。大般涅槃是诸佛法界。即其义也。是为圆教赴缘。论此四用大获利益不同旧义(云云)。二当有用者先出旧解。解有三。一云理出万惑之外须除惑都尽乃可见之。譬十重纸裹柱虽除九重终不见柱。并尽乃见。二引渐备经明一切智慧皆渐渐满不可一期并悟也。三云真谛可渐知佛果可顿得。何者即俗而真。更非远物所以真可分知。佛果超在惑外。不即生死故不可渐知。有人难初义。若理不可渐见惑岂可渐除。既不见理由何除惑。若言理可渐见夫理若是分。可作分知。理既圆通若为渐解。若初见称后见与后无异不名渐见。若初不称后不名顿见(云云)。若言见真者须渐。得佛须顿。是义不然。释论云。若如法观佛般若与涅槃。是三则一相。华严云。虚妄多分别生死涅槃异。迷惑圣贤法。不识无上道。真与涅槃既其不异。云何真渐果顿耶。今明。诸解更相驰逐。水动珠昏。然理非远近。见理之智宁得渐顿。智若渐顿宁得称理。如方入圆殊不相应。如理而解解如于理。不见相而见。无所得即是得耳。有因缘故亦得渐顿。此中应有四句。渐渐渐顿顿渐顿顿。渐渐尚非渐顿。况复顿渐。渐顿尚非顿渐况复顿顿。法华玄广说。顿渐者无差别中差别耳。顿顿者差别中无差别耳。三种修三种见明宗中意是也。渐顿修渐顿见者。是不定观意也。渐更不同又开四句。渐修渐见。渐修顿见。渐修顿渐见。渐修非顿渐见。见此一句意余三句亦可解。四四十六句不同。当知显体之用甚多。那只作一两种解耶。文云王家力士一人当千。种种技艺能胜千。故一人当千。又云。譬如大地草木为众生用。我法亦尔。当知用同草木比大力士。故知用不一也。旧论照境之用不同。问。俗有三世流动万境去来佛智若为照之。若逐境去来则生灭无常。若不逐境去来则不与境相称。由此一问七解不同。冶城嵩云。佛智乃无大期死灭。犹有念念流动逐境去来。此人临终舌烂口中浪语之过现验也。二药师解。佛智体是常住。用是无常逐境去来。此解亦违经。经云。若正见者当说如来定是无为。那忽体是无为用是有为。三光宅云。若无常之智照常住境而不逐境是常。 大般涅槃经玄义全文  下卷今常住之智照无常之境。岂应逐境无常。此亦不可。四作九世照境义明。此境虽在未来。复有当现在当过去义。今遂来现在及过去我皆照竟。所以不生灭也。此亦不可。向在未来时犹是当现在未正现在。今遂来在现在即作正现在。照当知已息。岂不生灭耶。五作逆照义云。如来道迎正觉时初一念并逆照万境。从初流来至后成佛并皆照竟。后万境自有去来我都不更新照。如天子初登极时。并付制法后人犯者。随轻重治不更复制也。此亦不可。佛智照境何尝暂息忽言初照后都不照。纵令如此终不与境相称。六开善云。佛在因日导发初心已能横照数境竖照数时。次入初地一念横照百法竖照百时。二地千法乃至佛地一念横照万法竖照万时。如悬镜高台。此亦不可。镜照先无而后有未免无常之难。七灵味更借虚空为喻。万物在空空不生灭物自去来。此亦不然。佛智灵知岂同顽空。今明三藏教中二谛不相即。故二智各照。所以诸解喧喧若此。若通教中。二谛相即二智二而不二。尚无此诤。况复三谛即一谛。一谛即三谛。三智即一智一智即三智。一照即一切照。一切照即一照。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议。宁复有此微浅问答耶。又开善解。佛智照真与真冥。无复智境之异。智体与真境都复不殊。约位分别。凡夫不冥不会。因中圣人会而不冥。佛果亦冥亦会。第二解云。佛智是灵知真谛是无知。二体既殊。岂可并有知同无知。但会之既极詺之为冥。岂得有冥异会。慧印三昧经云。冥不冥寂不寂。肇论亦有用冥体寂之语。今难。佛之真智既其冥真与真不异。佛之俗智亦应冥俗与俗不异。佛虽知幻而非幻人。若尔佛虽知俗不可冥俗。佛虽冥真不可同真。不应作如此冥真冥俗义。冥真不出二乘。冥俗不出凡夫境界。云何得是佛智用耶(云云)。三自在起用。用遍法界广不可委。文云譬如大地一切草木为众生用。我法亦尔。当知胜用无量无边。且约三种。一不可思议用。二二鸟双游用。三善恶邪正双摄用。不可思议用者。旧释有七。一云令他见须弥入芥子。其实不入。唯应度者乃能见之。此解不可。若不入者何谓神通。二解实入。但佛神力蹙大令小开小令大。此亦不可。若尔乃以大容小何谓以小容大。三解不知入与不入。既是不可思议。那可定判入与不入。此亦不可。佛果上地皆是不可思议。尽应不可解。余者尽言可解。至此一义独言不知耶。四若有则相妨。小大皆空故相容。此亦不可。若其皆可何所论入。亦无大小也。五大中有小性小中有大性。以芥子之大性容须弥之小性。此亦不可。若执定性过同外道。又似毗昙。又还是大容于小。何谓以小容大。六地论解。大无大相。不无无相之大。小无小相。不无无相之小。以无相之小。容无相之大。无相之大。还入无相之小。此亦不可。大小本是相既言无相那有大小。若有大小应是有相。若定无相还同空也。七兴皇云。诸法本无大小。因缘假名相待假说大为小。假说小为大。说大为小。小是大小。说小为大。大是小大。故得相容。此亦不可。大不自大。待小为大。小不自小。待大为小。此堕他性义。自性大小尚不能相容。他性大小那得相容。今明小不自小亦不由大故小。大不自大亦不由小故大因缘故小大。亦不离大离小。不在内外两中间。亦不常自有。不可思议。大亦如是。通达此理故即事而真。唯应度者见不思议。须弥之高广入于不思议芥子之微小。是名以不思议之大入于不思议之小。住首楞严能建大义如经广说(云云)。一往明。不思议用在于道后。其理实通。乃至善恶邪正等例如是。 大般涅槃经玄义全文  下卷所谓四趣是邪人天为正。又三界是邪二乘为正。又二乘偏邪菩萨为正(云云)。邪正两用亦遍法界。四趣是恶人天是善。又三界悉是恶二乘是善。又二乘是恶菩萨为善。此用亦遍法界。三界皆悉无常二乘是三无为常。又二乘是无常菩萨是常。常无常用亦遍法界。其门略义广也。常无常双用者俱亡二边。如鸟喻品中说。即是一时双用也。前后倒泻即是异时偏用。宜一时即并用。宜前后即单用。不必一种。用自在故。善恶双用。如迦叶品中说。善星至恶尚能摄受令得出家。况复善者宁当不摄。或双用或前后(云云)。三邪正善恶俱摄者。陈如品中说。邪即外道。正即陈如弘广。邪即诸魔。正即阿难。平等皆摄。巧施妙用。游诸世间作大利益。若见此意即是自在之用。善巧四随称机利益。住首楞严种种示现不动法性。其见闻者无不蒙益。此义可知不俟多说(云云)。问此一章五意云何。答例前可解。若总论三用即释名意。若专本用即是体意。若专当用即是宗意。若专自在用。即是用意。若分别三用即是教意。 第五释教相者。为二。一增数。二经来缘起。增数者。谓一乳二字三修四教五味也。所言乳者此名则通。外道言教亦称为乳。文云。是时旧医纯用乳药。二乘言教亦称为乳。阿含云。舍利弗是所生母。目连是乳母。二人说法生养四众。后文亦云。声闻缘觉佛性如乳。菩萨教行亦称为乳。故云手出香色乳。施令得饱满。佛教亦称为乳。故目连腾请云。譬如犊子其生未久若不得乳必死无疑。又云。医占王病定须服乳。乳名既通。若为分别。旧医偷教。窃取乳名。不解其义。而为相续悦意转动薄皮所诳起四颠倒毒乱心中多所伤害。即邪教也。二乘乳者。佛以方便合三种药。谓咸苦酢。二乘之人用此方便。为于四众治彼邪乳。如以楔出楔。此以四非常教名为乳也。菩萨乳者。以大慈大悲。随诸众生应以何法而得度脱随而说之。或说方便法。或说真实法。或治邪常。或治无常。称彼机缘令得饱满。是名菩萨教乳也。佛教乳者。究竟真实如经。其犊调善不驰不住。不处高原。亦不下湿。不食酒糟麦䴬滑草。不与特牛同共一群。故其乳多德最为第一。正显涅槃之教是最上乳也。又外道教如驴乳。亨之成粪。从其教者堕落三涂。二乘教如羊鹿乳。亨之成酪。从其教者升出生死。菩萨教如下品牛乳。亨之成酥。从其教者革凡成圣。亦革圣成无上道。佛教如上品牛乳。从佛教者即得安住秘密藏中。当知涅槃教乳最上最妙。问何故于一乳中多种分别。答此经意尔。如本有一偈四出证义明无差别差别等。例作此说之无咎。又德王中不闻闻不生生等。皆作四句。今亦例尔。邪乳名乳乳。二乘名乳不乳。菩萨名不乳乳。佛是非乳非不乳。意高例尽子何须惑。二字者世亦二字。出世亦二字。上上出世亦二字。今文亦二字。二字既通。复须分别。世二字者。如瑞应云。太子乘羊车。诣师学书。师教二字。谓梵佉娄。此二字应诠世间礼乐医方技艺治政之法。故是世间二字也。又云梵字应如金光明中说出欲论。明修梵法叹梵执故。是出欲论也。佉娄字应是无量胜论。 大般涅槃经玄义全文  下卷明十善法叹释天报。善能攻恶故言胜论。总而言之世间二字也。谢灵运云。梵佉娄是人名。其撮诸广字为略。如此间仓雅之类。从人立名故言梵佉娄。虽复广略还是世间之二字。出世二字者婴儿行云。婆和二字。所谓有为无为为二字也。若出世与出世上上共为二字者。即是半满为二字也。众经同以鹿苑说为半字。摩诃衍所说为满字。小大相对共为二字。又诸师释此满字不同。地人云。涅槃六行俱明是满字。法华是大乘非满字。由是无常。此都非义。不须论难(云云)。兴皇嘲诸师作五满。半边满竖满足满共满具足满。今不委论(云云)。今明半满二字更为五意。一直是半。二对半满。三带半满。四废半满。五开半满。如鹿苑无常此直半无满。若方等之流。说无常逗小。又弹小褒大此正对半明满。若大品通三人共学是带半明满。若法华正直舍方便。是废半明满。亦有开权显实。即开半明满。若此经斥劣辨胜。即废半明满。一切众生悉有佛性。须跋陀罗得罗汉果。即开半明满。而复对破生死流动明于常住二字。常破生死。住破流动。此亦是废半明满。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。又是开半明满。故知二字虽通不可一概。今之常住二字。于诸字中最尊最胜其义可知。又结为四句。二乘无常是半非满。一乘是满非半。若斥小带小等是亦半亦满。若世间非半又非满。大意可知(云云)。三三修者有邪三修劣三修胜三修。邪三修谓世间颠倒。随邪师教见相似相续谓为常。适意可悦谓为乐。转动运为谓是我。愚惑所覆如执掣电。如蛾如蚕追求无厌。如渴饮咸唐无毫益。亦是厌下苦粗障。攀上胜妙出故名邪三修。劣三修者。依半教破于邪执。无常咸味破其执澹。无乐苦味破其执甜。无我酢味破其执辣。三界皆无常诸有悉非乐。一切空无我无我所。能破欲染色无色染无明掉慢疑。如诸迹中象迹为最。于诸想中无常为最。如经广说是名劣三修。胜三修者。依佛胜教。破于劣修。谓常乐我法身常恒无有变易游诸觉华欢娱受乐。具八自在无能遏绝。如是修者。入秘密藏名胜三修。又邪修是世伊。劣修是故伊。胜修是新伊。大涅槃理即非新非故伊。今经即是新伊胜修最尊最上之教也。四四教者。此该佛一化。名相理趣别有疏本(云云)。三藏教者。谓戒定慧藏。为彼婴儿梯隥出苦畏惮长远止息化城。即小乘法也。菩萨以大涅槃心修即成圣行。如经浮囊白骨八苦等观。即其文义也。通教者。三乘共学近远俱通。若能前进亦可得去。即摩诃衍法也。菩萨以大涅槃心修即成圣行。如经解苦无苦而有真谛。乃至解道无道而有真谛。即其文义也。别教者。别在菩萨不与二乘人共。所行事理非彼境界。即独菩萨法也。若以大涅槃心修即成圣行。如经苦有无量相。分别校计有无量种。非诸声闻缘觉所知。乃至道亦如是。即其文义也。圆教者。即事而理。一教一切教。一切教一教。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议。随佛自意是佛境界。非诸二乘下地所知。如经非苦非谛有实。乃至非道非谛有实。是名一实谛。即其文义也。菩萨大涅槃心修即是圆心。圆心为本行于众行。从浅至深。届极而止。如放金刚到际则住。当知圣行之一意即是渐顿之教。亦名渐圆教。此乃文中一种耳。复有一行是如来行。所谓大乘大般涅槃者。即发轸仍顿仍圆一切诸法悉入其中。众流悉咸无非性海。渐圆与顿圆更无别异。历次第门故言渐耳。今经乃具二文。从胜受名即是圆顿之教。于诸教中最为尊上也。若类通异名者即是四藏。三藏是声闻藏。通是杂藏。别是菩萨藏。圆是佛藏。上能摄下佛藏第一也。若例四句。三藏是闻闻。通是闻不闻。别是不闻闻。圆是不闻不闻。乃至生生等例可解。五五味者。即五种牛味正譬说教次第。不应以浅深意取。若谓初浅后深是义不然。文云医占王病定须服乳。又云如得乳糜更无所须。无所须者即真解脱。真解脱者即大涅槃。此岂浅耶。文云如水乳杂卧至一月终不成酪。若以一滴颇求树汁投之于中即便成酪。众生佛性亦复如是。若本有者何故待缘。如此酪譬不可浅也。文云。譬如甜酥八味具足。是大涅槃亦复如是。当知此酥其况深矣。文云。阿罗汉辟支佛犹如醍醐。如此醍醐不可言深。若初味定浅。后味定深。防文害义。若作次第意释者则无过咎。牛者譬佛。大觉朗然圆明成就。如血变为乳具足在牛。从牛出乳譬佛初说也。 大般涅槃经玄义全文  下卷即寂灭道场从法界体流出法界法教诸菩萨。如日初出先照高山。故言从牛出乳也。次从乳出酪者。为小机不堪。如聋如哑。隐其无量神德。示丈六身。覆如来藏。但说三藏以贫所乐法。随宜方便。令章凡成圣。故华严大后次说三藏之小。如从乳后即有于酪也。次从酪出生酥者。譬三藏之后以大诃小挫其取证败种坏根无生无用。先与后夺如亨酪作生酥也。次从生酥出熟酥者。譬方等之后。委业领财使诸声闻转教教菩萨也。次从熟酥出醍醐者。譬般若已后付财定性与记作佛。故文云八千声闻于法华中得记作佛。见如来性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。无所作者即究竟也。夫众生不见佛性智手指撝。或作大说。或作小说。或诃责说。或教化说。或定天性说。众生若见佛性则静乎。双树指撝毕矣。息教二河法流竭矣。如牛出乳极至醍醐。诸佛布教极于见性。今经是最后之说喻彼醍醐。一切诸药悉入其中。叹于横广。在四味之上叹其竖高。故此经处处叹教不可思议。只是叹于上妙之乳常住二字最后新伊极圆之教醍醐妙味耳。种种名目只是一法。一法者只是佛师诸菩萨母。佛菩萨辩所不能宣。凡夫千舌岂解揄扬。二乘百盲安能舞手者哉。五味义具在法华玄中说。又从增一至五。总诸说者即释名意。若专五所以是体意。若专五所以设诸名相是宗意。若专对破是用意。若分别其相是教意。准前可知。不复委释(云云)。二经来缘起又二。一经缘起。二疏缘起。经缘起者。有双卷六卷大本。双卷明八十入灭不辨常住。盖小缘所感三藏教也。六卷与大本皆明常住。俱是大缘所感。同座异闻。例如大小品耳。又云小本是法显于天竺钞。初分翻为六卷。大本上帙是道猛赍来。斯乃广略二文耳。世犹惑焉。若是异闻那忽问词答旨两本皆同。若是钞者只应存略那忽前后。大本则如来说偷狗。六卷迦叶问偷狗。大本偈说三归。六卷长行说三归。解云问词答旨所同处少不同处多。昔钞梵文尚无前后。秦人翻译逐意奚互。于二义无妨也。昔道猛亡身天竺唯赍五品还。谓寿命。金刚身。名字功德。如来性。大众问等品。到西凉州值沮渠蒙逊割据陇后自号玄始。其号三年请昙无罗谶。共猛译五品得二十卷。逊恨文义不圆。再遣使外国。更得八品。谓病行。圣行。梵行。婴儿行。德王。师子吼。迦叶。陈如等品。又翻二十卷合成四十轴。传于北方。玄始五年乃得究讫。是时姚苌复号弘始。弘始非玄始。玄始五年即晋恭帝元熙元年。次入宋武刘裕。得四年。次入宋文帝。文帝尚斯典。敕道场寺慧观。乌衣寺慧严。此二高明名盖净众。康乐县令谢灵运。抗世逸群一人而已。更共治定开寿命。足序纯陀哀叹。开如来性。足四相四依邪正四谛四倒文字鸟喻月喻菩萨凡十二品。足前合二十五品。掣三十六卷。则一万余偈。谶云经义已足。其文未尽。余有三品。谓付嘱烧身分舍利。二万言未来秦地耳。小亮云。是罗什足品。由来关中不闻涅槃。恐其言为谬。经录称谢灵运足品相承信用。初三人欲删略百句解脱。俱梦黑神威猛责数刚切。汝以凡庸改圣人言义。其过大矣。 大般涅槃经玄义全文  下卷若不止者以金刚杵碎之如尘。因不敢删略。但去质存华。如啼泣面目肿。改为恋慕增悲恸。如呜啑我口改为如爱子法。故其文璀璨皆此例焉。经者通名也。如法华疏说。序品第一者亦如彼(云云)。二疏缘起者。余以童年给侍摄静。摄静授大涅槃。诵将欲半。走虽不敏愿闻旨趣。于是负笈天台。心欣蓝染。登山甫尔仍逢出谷。不惟菲薄奉从帝庭。师既香涂二宫。光曜七众。道俗参请门堂交络。虽钦渴甘露如俟河清。讵可得乎。尝面请斯典。降旨垂许。有期无日。逮金陵土崩师徒雨散。后会匡岭。复属虔刘。爰西向江陵。仍遭雾露。敕征师江浦。顶疾滞豫章。始举颿南湖。已闻东还台岳。秋至佛陇冬逢人灭。叹伊余之法障奚可胜言。昔五百群盲七回追佛。祇洹一狗听两钟鸣唯疆唯沈无见无得。入山出谷浮坠溯江。希闻斯典竟不获闻。日既隐于重崖。盲龟眠于海底。冯光想木讵可得乎。余乃扫墓植树。更伏灰场口诵石偈思愆毕世事不由已。迫不得止戴函负封西考阙庭。私去公还经涂八载。日严诤论追入咸阳值桃林水奔而夜亡其伴。又被谗为巫收往幽蓟。乘冰济北马陷身存临危履薄生行死地。悼剽兢兢宁可尽言。昔裹粮千里担簦于东南。负罪三谗驱驰于西北。若听若思二涂俱丧。情不能已寻诸旧疏。将疏勘经不与文会。怏怏终日恒若病诸效。群盲之触象。学独梦之谈刀。以大业十年十月十日庐于天台之南。管窥智者义意辄为解释。运丁隋末寇盗纵横。海闹山喧无处纸笔。匿影沃洲。阴林席箭推度圣文。衣殚粮尽亏其次第。于是怀挟鄙志托命遂安。草本略通放笔仍病。县令邓氏呼讲净名。曳疾应之。事不兼举寄疏他舍。他舍被烧廓然荡尽。冥持此本得免灰飏。重寄栅城。海寇冲突玉石俱罄。萧亮提挟复获安存。所谓焦不能烧贼不能得。再蒙灵异重厉微诚。更往遂安披寻补削。复值军火食息无宁。乃卜安洲。安洲者微澜四绕绝人兽之踪。峰连伟括兼二山之美。左临水镜澄彻鉴心。右带蕖池红葩悦目。修竹冷风胜白牙团扇。蒌茜翠草加戴氏重席。云霞镂糅于松桂。五彩羞其绘图。猿麇和韵于蝉蛙。八音陋其弦管。雅有高致丰趣冥伦。仍莳粟拾薪勤兼晓夜。暨染笔已来凡历五载。何年不遭军火。何月不见干戈。菜食水赍冰床雪被。孤居独处梦抽思乙。词既野质意不会文。其玄义一卷释文十二卷用纸七百张。有崖易迨空海难遍。盲寱偏知敢称圆识。特是不负本怀遽兹石火。卷舒常住之卷。酬报乎身手。赞叹解脱之法。仰谢于心口。粗耘毒草微养药王。螳萤熠非能抗曜也。


相关推荐
热点栏目
推荐阅读
1997年5月2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2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

1997年5月2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?公历1997年5月26日...

1997年5月14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4日出生的人五行缺

1997年5月14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?公历1997年5月14日...

1997年5月1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

1997年5月1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?公历1997年5月18日...

1997年5月1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

1997年5月1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?公历1997年5月13日...

1997年5月2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2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

1997年5月2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?公历1997年5月28日...

最新文章
惊沙猎猎风成阵,白雁一声 惊沙猎猎风成阵,白雁一声

惊沙猎猎风成阵,白雁一声霜有信。古诗原文[挑错/...

惊风乱飐芙蓉水,密雨斜侵 惊风乱飐芙蓉水,密雨斜侵

惊风乱飐芙蓉水,密雨斜侵薜荔墙。古诗原文[挑错/...

惊回千里梦,已三更。起来 惊回千里梦,已三更。起来

惊回千里梦,已三更。起来独自绕阶行。古诗原文[挑...

惜衣有衣,惜食有食。 惜衣有衣,惜食有食。

惜衣有衣,惜食有食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]惜衣有衣...

惟人参之,性灵所锺,是谓 惟人参之,性灵所锺,是谓

惟人参之,性灵所锺,是谓三才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...

惜恐镜中春。不如花草新。 惜恐镜中春。不如花草新。

惜恐镜中春。不如花草新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]出自...

惜别伤离方寸乱。忘了临行 惜别伤离方寸乱。忘了临行

惜别伤离方寸乱。忘了临行,酒盏深和浅。古诗原文...

惊塞雁,起城乌,画屏金鹧 惊塞雁,起城乌,画屏金鹧

惊塞雁,起城乌,画屏金鹧鸪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...

惜恐镜中春。不如花草新。 惜恐镜中春。不如花草新。

惜恐镜中春。不如花草新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]出自...

惜寸阴者,乃有凌铄千古之 惜寸阴者,乃有凌铄千古之

惜寸阴者,乃有凌铄千古之志;怜微才者,乃有驰驱...

手机版 网站地图